把课堂搬进村庄 把生活融入艺术 指尖上的非遗“塑”出沙地新活力

2025-08-21 14:42:52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省文化馆程允贤雕塑馆,看到满满一墙的面塑画。35厘米见方的面塑画,有童趣盎然的燕子风筝,有弯腰插秧的农作场景,也有小舟戏荷叶的夏日景象……二十四幅面塑画对应着二十四节气,都由非遗面塑传承人黄小明精心捏制。参观的人忍不住问一句:“这是哪里?”黄小明都会自豪地说:“这就是钱塘建华村。”

讲一个沙地故事

赓续围垦精神

此次黄小明的二十四节气面塑作品入选杭州市“百艺匠心”,并在浙江省文化馆展出,“二十四节气这组作品就是以建华村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为灵感创作的,塑造的都是我在村里的所见所感。”黄小明坦言。于是,我们跟着黄小明的脚步,一起走进了位于钱塘区新湾街道的建华村。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欢快的生肖儿歌在建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响起。暑期“小候鸟”们边拍手边学唱生肖歌,很快就记住了顺序。这是一堂面塑体验课,大家学习制作的,是十二生肖团子系列的兔子。黄小明详细讲解了轻捏、慢拉、揉压等关键手法。随后,孩子们纷纷拿起工具精心揉捏形状,裁剪装饰物,勾勒轮廓,最后贴上兔耳朵、炯炯大眼。不一会儿,一只只圆滚滚、粉嘟嘟的小兔子便呈现在大家面前。“可以试试把耳朵再竖起来一些,显得更有精神些?”黄小明穿梭其间,轻声鼓励着孩子们。

“我是‘新新湾人’,用面塑这一传统技艺与咱们沙地文化、乡村文旅相结合,是我作为文化特派员的使命与担当。”黄小明笑着介绍,建华村自然禀赋优越,辖区“一纵一横”景观带、杭州市文物点抢险闸、十二生肖主题公园、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千亩粮仓等特色景观串珠成链。黄小明把十二生肖系列作为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把课堂搬进村庄;结合建华村的风貌进行二十四节气系列专题创作,把生活融入艺术。

“你看,这是沙地土酒大麦烧,这里的老人们最喜欢的就是一碗大麦烧下肚,从舌尖一直暖和到胃里。”黄小明把大麦烧“塑”进了“寒露”一画中,而这一口醇香的暖,不仅见证了沙地人围垦滩涂、改良盐碱地的那段历史,更是沙地人传承了百余年的乡味。

组一支队伍

助力艺术乡建“落地生花”

黄小明还组建了一支12人的面塑爱好者队伍,常态化开展非遗面塑技艺培训。成员年龄集中在16至40周岁之间,既有本土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也有扎根本土的新农人,还有爱好美术的教师群体。同时,黄小明联合建华村村委共同设计打造了一间专属工作室和一面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村民作品展览墙。每次面塑教学活动后,村民们制作的面塑作品都将被精心布置在展览墙上,成为建华村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中,黄小明创作的“柿柿如意福袋蛇”经过多次入村教学,村民已熟练掌握制作技巧。据了解,目前该作品正处于包装设计环节,计划打开文创产品销售市场。

“这只是十二生肖团子的1.0版本,我还计划利用新湾街道东海禅寺的特色,创作禅意版十二生肖团子,目前已经创作了四款。”黄小明透露,他希望用“面塑”这一传统技艺,培养一批本土人才,探索特色农文旅IP,激活乡村文化肌理,助力艺术乡建“落地生花”。

“以前我只是一个制作面塑的手艺人,习惯了单打独斗。自从成为文化特派员之后,我感到了一种对乡村故土的责任和担当。”黄小明表示,将持续深耕新湾片区文化沃土,开展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手工教学和文化互动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让乡风文明更加“浓起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如艳 钱塘微融圈 李莉 裘凯利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