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黑瓦间 重遇文学巨匠的家国情怀
在上城区大学路的小巷深处,一座青砖黑瓦的中式平房院落静静矗立——这便是郁达夫亲手设计的故居“风雨茅庐”。
经过16个月的精心修缮与布展,这座承载着文学记忆与爱国精神的院落昨天以全新姿态向大众免费开放,让访客得以在一砖一瓦、一纸一笔间,重温这位文学巨匠“以笔为戈、以文报国”的波澜人生。
头条·记忆
“风雨茅庐”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是通过书本认识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
而“风雨茅庐”的故事,始于1933年的春天。彼时,郁达夫举家移居杭州,购进场官弄63号空地,亲自设计。1936年5月,院落建成。这座占地近两百平方米的宅院,正屋三间规整排布,后院设书房与客房,典型的中式院落格局里,藏着郁达夫对生活与创作的期许。
在当时,这处院落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除了有郁达夫才子佳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这里也是他参与抗日革命的起点。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郁达夫毅然告别“风雨茅庐”,辗转新加坡、印尼等地办报,“以笔代枪”宣传抗日救国。
抗战胜利后,“风雨茅庐”几经易手,曾作为几个不同单位的办公用房,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1986年4月23日,杭州市政府正式公布郁达夫杭州故居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上城区对其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但因种种原因,“风雨茅庐”一直大门紧闭。
转折发生在2015年——时任浙江省政府参事何一枫给省政府写了一封信。“郁达夫故居冷冷清清了这么多年,真是可惜啊。”据本报2015年报道,当年5月,何一枫向省政府递交了《著名抗日英雄郁达夫杭州故居“风雨茅庐”宜尽快恢复对外开放》的建议:“具有‘一代文豪’和‘著名抗日英烈’双重含义的郁达夫先生的故居,作为一个独特的爱国主义课堂,它的对外开放,教育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2015年8月,杭州市、上城区两级对“风雨茅庐”进行全面维护保养和陈列布展后,首次对公众免费开放。2023年6月,这里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事·焕新
四大篇章开启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风雨茅庐”经提升改造后对外开放。
“风雨茅庐”展陈策划人马立峰介绍,此次焕新,他们以“尊重史实、贴合人物”为核心,打破传统人物纪念馆的“时间叙事”,用“一生传奇”“一世创造”“一心爱国”“一意杭州”四个篇章,结合大量历史照片、手稿、书籍等,串联起郁达夫的多重身份——作家、战士、杭州“故人”。
走进正屋的“一生传奇”展区,中央矗立着郁达夫半身雕像,雕像后方的纱幔上悬挂着当年他妻子王映霞向鲁迅求得的书法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展陈团队特意修正了一处过往偏差——“此前雕像基座刻有‘我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战士’,而根据我们团队多番考证,郁达夫的原话是‘我只是一个作家,我不是一个战士’。我们希望用最真实的细节,还原他对‘作家身份’的坚守。”马立峰说。
“一世创造”篇章是郁达夫的“文学世界缩影”,展柜中放着《创造月刊》《奔流》的创刊手稿复印件,以及他写给妻子王映霞的家书原稿复刻件;“一心爱国”展区聚焦郁达夫的“抗战足迹”,展现了他在烽火岁月里的家国情怀与英雄气概;此外,郁达夫与杭州的缘分则被浓缩在“一意杭州”篇章中。
“‘风雨茅庐’的焕新开放,不仅是一次文物建筑的保护性修缮,更是一场跨越近百年的精神对话。”小营街道党工委书记余照萍表示,它将成为青少年感悟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的“实景课堂”,成为专家学者追寻文化根脉、研究近代文学的“学术阵地”,更将成为全社会传承抗战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地标”。
未来,小营街道将以此次开放为契机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如举办达夫文化推广系列活动、红色文学讲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等,让更多人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街道将积极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着力推动郁达夫先生作品的海外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
即日起,“风雨茅庐”对外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1:30、13:30-17:00,周一、周日及法定假期闭馆。
《寻找“头条里的城事”》栏目发起全城故事征集——记忆中的老地标、迭代升级的产业园、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或是与这座城“双向奔赴”的闪光瞬间,只要你的故事里有杭州温度,不妨扫描右边二维码,登录杭州新闻客户端,分享你的“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