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山区县共富难题?从一场现场会背后解读建德城乡共融实践

2025-08-29 09:56:57

8月27日至28日,杭州市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暨深化市域内协作帮扶工作现场会在建德召开。站在“考场”中央的建德,交出了一份带着泥土气、冒着烟火气的答卷:高标准完成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入选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和“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等重要试点;2024年农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440元且增速居杭州首位。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破局之道?对于青年人才流失、资源闲置、公共服务不均的山区县而言,建德是如何以“千万工程”为牵引,让青年愿意归乡、产业能够富民、服务直抵深山?让我们一起从这场现场会的背后,去寻找建德的解题思路。

青年为何愿意归乡

“我们想通过镜头,让世界看到建德乡村的故事,也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可能的舞台。”在更楼街道的“合作共富学堂”里,一场名为《栖乡|步履阡陌:发现乡村的未来可能》的视觉影像资料展吸引了众多目光,“00后”策展人包千翼向参加现场会的嘉宾娓娓道来。这位毕业于上海视觉与艺术学院的建德小伙子,曾与团队辗转川渝沪多地,最终选择返乡成立“黄鸟卡洛斯”工作室,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3岁。就在上个月,该团队毕业作品《隆达》还入围了第五十六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获评第八届迪奥摄影视觉艺术青年才俊奖。

而更楼街道“更上青年”青创楼,正是它与众多青年创客的“梦想孵化地”。这座由原更楼化工厂宿舍楼改造而成的小楼,近年来聚焦影视、短剧短视频、农创+文创、电商直播等产业新赛道,吸引了67家企业、150余名青年人入驻,今年1月—8月税收已突破1000万元,真正成为 “青年入乡”创新创业的“高产”楼。

在建德,为什么有这么多像包千翼这样的青年愿意归乡,关键在于建德为青年人才构建的“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为了“礼遇人才”,建德设立全国首个“农创日”,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累计培育“新农人”7094名、“建德师傅”2.48万名,建成省级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5个、大学生创业园区4家。

此外,建德还创新启动“乡村梦想家”招引计划,通过“市级层面主动邀、部门层面合力引、镇街层面负责招”,累计签约“乡村梦想家”团队16个,吸引610个乡村经营主体扎根。

在航头镇航川村,青年团队参与“139 乡宿”运营,打造出“家味航川”乡村运营品牌,还以“139乡宿”客流为依托,针对乡村旅游“进村难、留客难、增收难”的痛点,设计“游运专线”套餐,4个月输送游客3500余人次;去年12月份,寿昌镇还被列为全省首批乡村人才振兴“四链”(人才链集聚、产业链协同、创新链支持,资金链扶持)融合发展集聚区试点创建区域。集聚区内共有创业团53个、人员451名,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100余个。

从“一人归乡”到“团队集聚”,建德正用平台与机遇,让山区成为青年逐梦的“新赛场”。正如更楼街道党工委书记游佩芝介绍时所说:“我们要让青创楼不仅是‘创业空间’,更是‘成长社区’,让青年在这里既能实现价值,又能找到归属感。”

乡村资源如何变身“富民资本”

“这里的民宿,性价比太高了,房间干净清爽,菜还特别好吃,下次我们还要带团队来。”已经在航头镇航川村“如宁所院”民宿住了三天的南京游客袁先生高兴地说,“我们这次是50多人的团队,准备在这里住一周再回去,太惬意了。村里还专设了戏水池,孩子也玩得牢。”

作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代表性山村,受地理条件与发展环境影响,航川村曾面临着劳动力流失、农业低效等困境。为破局发展,村里盘活闲置房屋打造“云山宿集”民宿集群,创新推出“139乡宿”品牌——10人以上旅行团每人住1晚吃3餐仅需139元,同时交由“乡村梦想家”团队统筹运营。2023年5月开业至今,全村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总营收超1500万元,民宿主平均每月营收超3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1年的31万元增至2024年的151万元。

航川村党委书记宁德良高兴地向与会嘉宾分享今年村里创新推出的“分时旅居”模式——游客花680元就能享受2年40天入住权,平均每天仅17元。现场,他为民宿主算了一笔账:出租13间客房,2年除去村级管理费后可获12.35万元租金收益,还能通过租赁床上四件套、收取水电煤气费等额外增收,预计全年收益6-8万元,“这样民宿主等同‘脱产’,还可以做些其他副业。”

寿昌镇“六卖神剑”(卖得贵、卖得值、卖得稳、卖得准、卖得快、卖得多)新零售模式,让建德土特产实现“身价倍增”:水果莲通过垂直电商销往高端客户,售价15.8元/100g且复购率超50%;2024年获评全国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的糯米丝瓜通过杭州“联乡结村” 帮扶集团对接世纪联华等商超,单价稳定在2.5-3元/斤;建德草莓通过社区团购,新鲜采摘、仓储配送直达杭州小区,复购率长期位居榜首。

2024年,寿昌镇集聚区农业生产总值4.69亿元,农产品供应全链总产值达8.5亿元,带动农户增收超5500万元。

如今,建德聚焦“1+3+X”农业产业体系,建成了11.6万亩农业标准地,成功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同时以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支撑,让“土特产”成“富民品”,让“闲置地”变“增收田”。

群众怎样享“等值公共服务”

“上周,建德医院直接把体检车开进村里,上门为我们体检!” 更楼街道邓家村67岁的唐一青高兴地分享在“家门口”体检的便捷,车厢里心电图机、全科诊疗仪、便携式超声仪、DR(数字化成像装置)等专业设备一应俱全。近日,一辆印着“建德市体检巡回车”的大巴,翻越15公里山路,将专业医疗服务送进深山——这是建德响应浙江省政府“为山区、海岛居民提供‘固定+流动’巡回诊疗服务”民生实事的首个试点,也是建德“公共服务下沉”的重要场景。

养老服务同样“暖到心坎”。大同镇劳村村将闲置的卫生院改造成“一核多能”便民服务综合体,其中一楼是菜市场,二楼则是“一老一小”的活动场所及老年食堂,三楼还有家宴中心等。

老年食堂门口,93岁的刘长吉刚在隔壁休息室看完一场电影,准备到旁边的老人食堂用餐。他笑着说:“这里2元钱就能吃到红烧肉、番茄炒蛋等热菜热饭,离家只有 500米,我们吃得好,孩子在外工作也放心。”

近年来,大同镇通过“中心食堂+自办食堂+助餐点+送餐上门”体系(5个中心食堂、10个自办食堂、19个助餐点),让老人实现“吃饭不用愁”;智慧卫生室则提供慢性病管理、中医诊疗等服务,让“小病不出村”。

截至目前,建德22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路通车,通达率100%;建成村级医保便民服务站257个,实现定点医药机构异地就医结算全覆盖;行政村快递“县到村当日达”覆盖率超90%;“幸福方桌”老年助餐村社覆盖率达97.5%。一张覆盖城乡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已基本形成,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便利与温暖。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胡月华 建德微融圈 卜金 李瑞瑛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