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梅城: “求是”精神浸润 助力千年古府复兴
8月底,在建德市梅城镇,浙江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朱薇以志愿讲解员的身份,带领校友们走进“浙江大学西迁建德办学旧址”,讲述80多年前母校师辈如何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火种。
作为浙大学子,朱薇今年暑期加入“黄土地计划”,在梅城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她穿梭于严州古城的大街小巷,追寻历史的痕迹。“古城里有‘浙大路’,浙大校园中有‘建德村’——这些不仅是名字,更是两地深情的见证。”她的话语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1937年11月,日军逼近杭州,浙江大学师生千余人,在校长竺可桢的率领下,带着200多箱图书和仪器,毅然溯江而上,西迁建德,迈出了被誉为“文军长征”的第一步。他们并非逃避战火,而是为了存续教育命脉、守护民族未来。
11月15日,浙大师生抵达梅城。在那段艰难岁月里,教授们胸前挂“黑板”坚持讲课,学者如谈家桢、王淦昌、章用等,在轰炸间隙仍坚持教学。庙宇祠堂作课堂,自办《浙大日报》传讯息——师生以非凡的毅力,将梅城变成一座“大学城”,街巷之中尽是为学问奔走的身影。
短短四十余天,浙大师生不仅在此播下了“求是”精神的种子,也为梅城注入了学术基因。而这座千年古城,也以它宽厚的胸怀,见证并守护了这群文人志士在烽火中书写报国理想的铮铮风骨。
自此,浙大与梅城结下了跨越世纪的不解之缘。梅城镇综合办副主任邵帅说:“浙大师生攻坚克难、求是向学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代建德学子。”他特别提到,梅城镇原为严州府城,历来文风鼎盛,“求是精神与此地学风相融相生,也成为当地百年名校——严州中学的宝贵传统。”
近年来,浙大多次组织师生赴梅城开展溯源活动。他们行走于古城之中,看墙绘重现西迁历程,码头立起纪念雕塑,夜晚“求是”灯牌熠熠生辉。此外,梅城镇在浙大的助力下推进“千年古府复兴”计划,修缮办学旧址,修复西迁历史建筑20余处,打造沉浸式研学线路。
这条文化之路,每年吸引逾200批、近5万人次的访客,不仅有中小学生、浙大校友,还有平均年龄70多岁的“西迁二代”。自2018年起,浙大退休教师陈天来两次组织“西迁二代”专赴建德,重走父辈路、传承求是精神。“两代人一座母校,父亲陈锡臣当年一路行至西迁终点站贵州湄潭,我亦是在那出生。”陈天来说,自己在2014年加入浙大求是宣讲团,专项研究西迁历史,希望更多人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
未来,梅城镇将继续深化与浙大的合作,从师生交流逐步扩展至业态融合,引入浙大主题文创、学术沙龙等,让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延续这场跨越百年的双向奔赴。
一个月实践期已满,朱薇与同行的15位同学也返回了浙大校园。但他们深知,尽管岁月流转,那段滚烫的历史从未褪色——浙大与梅城,因战火相遇,因坚守相连,更因不忘的记忆而永远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