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塘街道“治联会”巧织平安网 贯通基层治理 “末梢循环”
在9.6平方公里土地上,服务近9万常住人口、统筹1.8万家市场主体——这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而是拱墅区上塘街道每天面对的治理考卷。今年,该街道创新推出社会治理联合会(简称“治联会”),以“一根针”穿起“千条线”,织就更密更实的平安网络,真正让治理效能渗透至基层的“最后一米”。
多元协同 构建治理共同体
作为拱墅区的中心板块,上塘因千年上塘河得名,底蕴深厚,也因区域结构复杂,治理挑战突出:10个社区、11个经合社、2个商务社区与数万市场主体交错并存,流动人口多、商圈楼宇密、高校资源集聚,多元主体带来多样诉求,居民对“家门口的安全”期待日益攀升。
今年,在拱墅区委政法委的指导下,街道党工委将“治联会”纳入“新上塘三年行动计划”之“平安基石·携手计划”,以“党建引领、平战结合、多方参与、高效协同”的模式,全力突破治理末梢的执行梗阻。
在实际架构中,街道搭建“T字形”矛盾调解矩阵,纵向贯通“街道—社区—小区”三级治理链路,横向联动部门、属地与行业,实现管理无死角、责任不悬空、资源可统筹,真正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
精准施策 小单元发挥大作用
面对各社区差异显著的治理实际,上塘以“最小应急单元”建设为抓手,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突发状况快响应——比如在融合型大社区瓜山社区,针对人口结构“倒挂”现象,设置6个应急单元精准对接多元需求;在高校集聚的蔡马社区,依托3个单元强化校地联动,服务超1.6万名师生;而在商业繁华的八丈井社区,依托1个单元守护胜利河美食街,实现突发情况3分钟协同处置。
“小哥驿站”正是“治联会”机制在瓜山落地生根的温暖注脚。一本《骑手需求留言本》,写满了心声,也见证了改变——“电瓶车充电难”的呼声,半月后变为驿站外侧崭新的共享充电桩;“跑单汗臭不愿进站”的尴尬,很快迎来新增淋浴间的贴心回应。
智慧赋能 “数治小脑”提速响应
如果说“治联会”是四肢,那么街道综治指挥中心便是智慧“小脑”。它向上对接区级职能单位,向下贯通社区、经合社,实现事件精准分派、实时跟踪、闭环处置,真正让数据“跑起来”、治理“快起来”。
“现在事件流转已实现从‘以天计时’到‘分秒必争’的跨越。”街道平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7月,新青年广场电梯困人事件中,平台秒级响应,3分钟内巡防队员便抵达现场成功解救10名群众。事后指挥平台启动溯源机制,实现“处置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升华。
“治联会”运行以来成效显著:瓜山社区小纠纷处置时长下降50%,网格事件上报量翻两番;八丈井社区商户联防实现3分钟互援,累计化解纠纷事件17起;蔡马社区发动超3000名青年投身平安共建,共同破解治理难题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