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以上的村民家里都住着艺术家 深山锁不住“长”出艺术细胞的茶村

2025-09-12 10:14:07

最近,杭州连续几天都有阵雨,暑气渐渐消退。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茶镇的山野间,泥土受到浸润,隐隐有了“空山新雨后”的凉意。在龙坞茶镇深处的外桐坞村,村委委员、乡村职业经理人李强正为村美术馆的对外开放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看看,这里有一半的作品都出自村民的手笔,要是不仔细看,你恐怕都分不清哪幅是美院教授画的,哪幅是茶农画的。”李强指着墙上的画作,语气里满是自豪。

美术馆后边还有12间崭新的铺面,正等待着第一任主人。“这都是为初创艺术家准备的‘创作巢’,背靠茶山,面朝竹海,这样的工作室在城里可不好找。”李强说,如今,村子里已经有230多位艺术家入驻,90%以上的村民家里都住着艺术家,更有近90家艺术工作室散落在村中的各个角落——村子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创作巢”。

然而,20年前,这个世代种茶的村子还是龙坞一带“最不起眼”的,村民都在为生计发愁。至于艺术,压根不是那时该想的事……

不走寻常路,“没有亮点”的茶村开辟出艺术的“试验田”

外桐坞村三面环山,李白的一句“朝涉外桐坞,暂与俗人疏”,道尽了它的清幽。“估计是因为太靠山里了,村子才有了这番与世隔绝的味道。”李强笑着说。

“90后”的李强几乎是和村子同步成长起来的,在他的儿时记忆里,家乡就是一个“没有亮点”的小山村——主干道是一条泥路,家家户户都靠种茶为生,每年进出最多的是来收购茶叶的商人。“茶忙一结束,年轻人就跑去城里打工,都是为了生计嘛。”李强说,那时候,一句“好好读书,以后走出去”就是长辈对他最大的期许。

2007年,“千万工程”的春风拂过龙坞连绵的茶山,不少村子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阔的茶园景观办起了农家乐,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可居于山间的外桐坞村,人均年收入仍不足万元,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他村都在搞农家乐,我们能不能走一条不一样的路?”为此,当时的村“两委”班子动起了脑筋。村子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并不算远,自然环境又带着艺术家们青睐的氛围感,更重要的是村里闲置厂房、农用房多,租金成本低,或许能形成吸引新村民的磁场。2008年,借着杭州“风情小镇”建设的东风,外桐坞村着手整治村容村貌,定下了“引艺术入村”的调子,并推出了“艺术家租满10年免3年租金”的政策,一场“用艺术唤醒乡村”的试验就此启动。

2012年,随着第一位美院老师的入驻,外桐坞村正式开始以“艺术”为主线发展村庄:先是鼓励村民把艺术家带进村,又鼓励党员代表带头将自己家中空闲的房屋出租给艺术家。“我们没有统一规划装修,不打扰、不干预,让艺术家们自己发挥,呈现出来的效果反而更好。”站在村委会门口,李强指了指马路对面那幢楼说,“那就是村里落成的第一家画室,原本就是个旧厂房,现在看着是不是很有‘文艺范’?”

从那以后,像王鸿、黄俊这样的艺术名家接踵而至。纯白独栋的手工坊、玻璃幕墙的书法室、裙房改造的雕塑工作室……原本灰扑扑的村庄渐渐变成了腔调十足的艺术空间,还有了一个好听的新名字——“画外桐坞”。

在村委会二楼的“九莲堂”里,艺术家黄茂连正在复原一幅创作于初唐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光是底稿,我就画了两年。”黄茂连放下笔,舒展了一下肩膀,继续说道,“涉及人像、服饰、音乐、建筑等内容的创作,不静心是做不了的。”

能静心,正是外桐坞村最吸引黄茂连的地方。2017年,这位来自广州的“80后”年轻画家跟随老师谢成水教授初访外桐坞村,立马就被这里的艺术生态迷住了。3年后,黄茂连正式入村,接替老师投身敦煌壁画修复事业。“我不打算走了,这就是我的根据地。”黄茂连笑着说,“村子的艺术氛围浑然天成,真的很难得,放眼全国都不好找。”

与艺术家为邻,村民身上也“长”出了艺术细胞

艺术家的到来不仅为村子带来了“墨香”,也让村民的生活多了一些“松弛感”。

每天一早,“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紫檀嵌银手工艺人徐凤鸣都会从湘湖的家中赶来外桐坞村的工作室。一边用刻刀在紫檀木上雕刻图样,将细小的银丝慢慢嵌入刻纹,一边听着窗外树林摇动、鸟儿鸣叫,徐凤鸣觉得,这是他每天最放松的时间。2023年,徐凤鸣来外桐坞村走了一圈,不久就和村民签下了10年租约。房东是一位78岁的老人家,一有空就到徐凤鸣的工作室谈天说地,顺便交流几招雕刻的功夫。“大伯年轻时就是木匠,看我雕刻,有时候冒出的一两句话比我还懂门道。”徐凤鸣说。

年近半百的厉萍种了几十年茶,以前从没想过自己那双握锄头的手竟然也可以拿画笔。2014年,随着入村的艺术家越来越多,村里办起了书画班,开起了“大师课”,厉萍第一时间报了名。“年轻的时候天天干活,哪有这工夫啊?”厉萍说,自从和艺术家做了邻居,她惊喜地发现,自己身上好像也“长”出了艺术细胞,时不时地就想画上两笔。如今,她经常在家里练习国画、书法,10平方米的小画室里摆满了作品。尤其是牡丹图,她已是半个行家,村美术馆里就挂着她的作品。遇上到家里买茶叶的客人,她还会送一幅自己的画作。“不值钱,就图个高兴嘛。”她说。

受到艺术熏陶,村民开始重新审视村子的面貌。在外桐坞村走上一圈,角角落落里都是别出心裁的微景观:用柴火堆做庭院的门头、用碎瓷片装点外墙面、在上色的废弃轮胎里种植的苔藓盆栽……“都是村民自己设计的,大伙儿还会互相出主意,模仿不同艺术家的风格。”李强说,“大家忙时是茶农,闲时也可以是‘艺术家’,艺术不只是城里人的追求,对于我们的村民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留人就是留未来,艺术让村子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刚刚过去的暑假,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在村子里忙碌,一间由他们操刀设计的全新民宿年糕坊即将开业。“我们每年都有艺术节、年糕节、炒茶节,以后游客来村里,可以在年糕坊里坐下喝杯茶,吃一块热乎的年糕,再到门口的戏台边听上几段戏。”李强说,近年来,外桐坞村年均接待游客、考察人员达20万人次。村民不仅有了固定的租金收入,还有艺术家们帮着卖茶叶。李强算过一笔账,仅上述两项,村子的年人均收入就超7万元,年集体收入也从20年前的60万元跃升至去年的700万元。

从曾经的“没有亮点”到被艺术点亮生活,村子越来越好,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开始“回巢”,李强自己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李强在大学学的是IT,2014年辞去互联网“大厂”的工作,成为首批回村出力的“90后”,负责艺术项目的引进工作。当年家人“走出去”的期许,也变成了“回村照样有奔头”的自信。

去年5月,潘灵婷和闺蜜一起开出了村里第一家咖啡店,经营一年有余,店里最高日营业额已突破5000元。两个女生之前都在城里工作,看到村子的变化,最终选择一起回村创业。“我们小时候就有开咖啡店、开花店的愿望。”潘灵婷说,“在村里创业安静、舒适,离亲人朋友又近,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今年“五一”假期前,为了接待更多客人,潘灵婷动手给咖啡店做了改造。“虽然还没回本,但我们很有信心。”她说。

潘灵婷用“混搭”和“碰撞”来形容如今的外桐坞村。走在村里,既能听到老村民的方言,也能听到新村民的普通话;既能闻到龙井茶的清香,也能尝到咖啡的醇厚;既能看到村民们安居乐业,也能见证艺术家们灵感迸发。“这里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归宿。”这位37岁的女老板爽朗地笑道。

艺术还以更新的形式滋润着更广阔的天地。2023年5月,外桐坞村所在的转塘街道正式邀请第一批“艺术村长”入驻乡村、社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挽起袖子,带着村民让老屋变了样,浙江音乐学院的艺术家在茶园里办起了露天音乐会……“艺术村长”各展所长,让更多村子开启了“向往的生活”。

艺术与乡村碰撞出越来越多的火花,茶香弥漫的山野既留住了更多人,也留住了更值得期待的未来。“我们还想做做特色原创,再打造村子的艺术品牌。”说着,李强拿出了手机,屏幕亮起,屏保是一张神态鲜活的钟馗画像,笔法老练,色彩浓烈,“这就是我们的新村民画的,有这样的宝藏村民在,村子就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艳颖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