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天目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果发布
9月11日上午,临安区召开天目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果发布会,发布临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和突出成果。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来,这片土地始终闪耀着生态与发展共生的光芒。数据显示,天目山的“生态含金量”位居浙江前列,有高等植物2668种、野生动物7173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19种。这里孕育着13种天目山特有植物、42种“天目”命名植物和136种“天目”命名动物。
为了让这份“生态财富”永续传承,去年10月1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浙江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区一法”,从此天目山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责可追。
20多年来,临安的生态“颜值”与“气质”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从76.5% 提升至82.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60余项国家级、省级生态绿色荣誉。“如果说天目山是临安生态发展的‘缩影 ’,那么全域实践就是我们对‘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全面展示。”临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唐锋介绍,临安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价值实现路径,让“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比如,推出 “政府出政策、集体出资源、能人出智慧、村民出力量、市场出运营”的乡村振兴共同体模式,截至目前,全区41个市场化运营团队进驻43个村落,落地业态产品720余个,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1.3亿元;大力培育“天目山宝”区域品牌,目前已有“天目山宝”品牌授权企业60家,带动农产品销售超10亿元。
唐锋表示,临安所有的努力,最终都落脚在“共同富裕”上。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52元增长至46827元,增长近七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99缩小至1.55,差距缩小近四分之一。仅乡村运营一项,就为本地新增就业岗位超3500个,带动村民增收超1亿元、村集体增收近1.5亿元。
把握盛会机遇
打造“一廊三圈十八景”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召开在即,作为国际协调理事会和大会考察活动重要承接地,临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罗爱芬表示,临安将围绕“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展现临安美”的原则,做细做实会议与考察的每一个环节。
开门迎客,担子虽重,但机遇同样难得。罗爱芬说,临安牢牢把握好这次国际盛会的机遇,加快於潜、天目山等中部片区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并圆满完成了 46 个配套基础和环境提升项目,从点到面打造“陌上花开·全域美丽”新图景。
“一方面,打造核心圈层,天目未来谷生态研学城项目全面竣工投用,天目山保护区及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全面完工,环天目山藻天线、高后线等8条环天目山农村道路全面改造提升。另一方面,打造‘一廊三圈十八景’,太子尖露营、百丈岭望雪、天目山养生、青山湖探幽‘引流圈粉’,成为网红打卡地。”罗爱芬介绍道。
保护、发展、支撑
保护区20年数据节节攀升
2024年,天目山保护区通过扩区的方式,与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组成“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不少网友好奇,这片“绿色心脏”究竟有多珍贵?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杨盛给出了一组20年的对比数据: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目前达到97.56%,相比20年前,提高了10.6%;野生动物已从20年前的4716种增加至7173种,高等植物从2160种增加至2668种,分别增长了52%和23.5%。近年来,还陆续发现了鹰雕、巴山榧等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在保护珍稀物种方面,杨盛举了个例子。被称为“地球独生子”的珍稀濒危植物——天目铁木,临安始终坚持就地保护、野外回归、种群繁育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成功创建“浙江省天目铁木抢救保护基地”,实现林下天然更新100余株,实施野外回归幼苗200余株,人工繁育3000余株,并在7个省、市建立迁地试验点并且取得阶段性成效。
“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之一,我们将积极履行‘保护、发展、支撑’三大功能,将法治作为生态保护的根基,持续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普及和公众参与,推动保护区与周边村社共管共享,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造福一方的幸福底色,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天目山经验’。”杨盛表示。
一山一寺两谷
打造天目山综合旅游度假区
如今,天目山已成为无数游客心向往之的生态胜境与精神家园。这里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一处集自然奇观、文化底蕴与现代体验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
浙江国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毛光旭再次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市民游客前来领略天目山的自然生态奇观,感受千年文化名山的底蕴,体验独特的沉浸式游览项目。天目山是一座好看、好玩的山,无论是热爱自然、探寻历史、科考研学,还是只想放松身心、品尝美食,这里都能提供丰富而难忘的游玩体验。”
毛光旭还透露,国兴集团将围绕大天目的发展战略,构建“一山一寺两谷”的发展格局,将天目山作为区域地标,有机串联天目未来谷和火山大石谷,充分发挥禅源寺的文化影响力,打造好天目山综合旅游度假区。
农文旅全面融合
释放“天目山”品牌经济新动能
“天目山”不仅有宝贵的生态价值,还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临安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汪民强表示,目前临安构建形成了游有“天目村落”、住有“天目宿集”、吃有“天目暖锅”、购有“天目山宝”的全闭环品牌体系,有力带动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汪民强举例,临安挖掘“土特产”资源,整合推出“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创新“政府+品牌运营公司+品牌授权企业”运营模式,带动农产品销售10亿元,帮助10万农民增收,2024年“天目山宝”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区县级)第一。
还有“天目雷笋”“天目笋干”,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2.62亿元和14.30亿元。“临安山核桃”品牌价值49.43亿元,已连续8年稳居坚果类排行榜全国榜首。
在推进农文旅融合方面,临安大力推进“青山湖秀水圈”“大天目名山圈”“浙西天路户外圈”,因地制宜发展森林康养、山地运动、冰雪经济等产业,并推出“天目叠翠 吴越千年”文旅区域公共品牌。今年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76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5亿元,分别增长9.6%、12.3%,跻身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前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