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树王”、参观“新地标” 见证天目山生态共富新故事
9月22日至27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9月23日,记者跟随“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大树王国”千年古树群落的守护奇迹;在天目未来谷生态研学馆,体验地球的脉动与生灵的律动;再去往月亮村,感受“生态共富”的乡村发展新面貌……
探秘“物种基因库”天目山
遇见“大树王”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云雾缭绕的“仙境”的意境,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化为实景,记者们刚一到达就置身于氤氲的雾气中,如梦似幻。
这里以“大树华盖”闻名于世,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柳杉群落,记者走一段便能看到一株柳杉,更为震撼的是,这里千年柳杉有580余株、500年以上的有820余株,其中“大树王”柳杉大约有2000多岁,胸径2.33米,要五六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讲解员叶云萍说:“千百年来,天目山的古柳杉群已成为地球上稀少而珍贵的野生柳杉种群,需要我们每个人细心守护。”
沿途所见,除了柳杉,还有高耸入云的金钱松也格外引人注目。叶云萍介绍:“金钱松平均树高可达45米,其中最高的一棵达58米,是全球金钱松之最,被称为‘冲天树’。”
开山老殿下方有一个观景平台,平台边就是被称为“五世同堂”的古银杏,世世代代已由根基萌生出22株大小不等的次级枝干。叶云萍说:“野银杏是与恐龙同期的物种,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天目山的野银杏是海内外银杏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2024年,天目山-清凉峰保护区以扩区形式成功纳入世界生物圈网络。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海峰说:“在跨区生态协同保护上,我们以法治护航、以科技辅助,形成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保护体系。”
“十一”期间,开馆迎客
看遍全球748个生物圈保护区
临安天目未来谷坐落在苍翠的群山中,是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现场考察活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的重要承接地。
作为天目未来谷项目的核心板块之一,天目未来谷生态研学城建设用地面积92.53亩,分为研学中心、生态度假酒店、生态研学馆3个功能区块。此次采风活动我们进入了临安生态研学馆。
生态研学馆总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分生命乐章厅和自然科学秀场两部分。
参观从“生命乐章”正式开始,这里包含生生与共、共生之道、中国案例、未来之路5个展厅,每个展厅都包罗万象。
我们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生物圈又是什么?生命与生命之间是如何共存的?这些宏大的生命命题在“生生与共”中都能得到回答。
“共生之道”中,全面介绍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发展历程。最受关注的是一块98平方米的巨型环形曲线LED屏幕,全球748个生物圈保护区的高清画面都能在这上面呈现。
从长白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看东北虎,到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看大熊猫,再到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看梅花鹿,在“中国案例”展厅,你可以一起领略中国34个世界生物圈的风采,每个展区都配备了当地最有名的物种。
最后“未来之路”能让人们了解到,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
生态研学馆馆长陈也思说:“目前我们计划‘十一’期间正式对外开馆,周二休息,周三至周日营业,需要游客预约参观。”
从“竹笋村”到“精品村”
传统村落的“蝶变”故事
位于天目山脚下的月亮村,是一个集生态农业、乡村文旅、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美丽乡村。这得益于近年来,月亮桥村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环境从“不像样子”到“靓丽新颜”,房屋从“老旧泥房”变为“精品民宿”,生活从“靠山吃山”到“红红火火”,走出了一条富美乡村发展之路。
月亮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卫荣介绍,“我们总共盘活了30余幢闲置农房、16幢统一收储农房,改造为高端民宿,遵循‘微改造、精提升’的原则,保留乡村原有建筑风貌与植被,形成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微栖息地’,吸引鸟类、昆虫等小型生物栖息。”
其中“月亮工坊”高端民宿就是典型案例,它是由老车站改造而成的,民宿主理人月亮姐姐说:“小时候我经常搬着凳子和乡亲们来老车站看电视,是我童年的温馨记忆,因为我之前在城里开过咖啡店,比其他人更有经验,所以当我听到要改造老车站,我立刻就接手了。”
“月亮工坊”内的公共空间可以落座在榻榻米上品尝美食、可以在客厅沙发上与朋友聊天,走向院子,小池塘、石板路,满满都透露着与自然融合的气息。
月亮村还发展“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文旅业态,村内还有天目窑美术馆、沙画馆等文创项目。张卫荣说:“去年我们的‘天目月乡’村落景区接待游客 29万人次,村庄通过游客体验、讲解员讲解等方式,向公众传播生物圈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带动游客和村民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来。”
月亮村的故事,是资源活化的故事、是村民回归的故事,这里,萦绕着浓浓的乡愁,也绘就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