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在杭开幕 萧山“专密+”模式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如何让专利转化为“红利”,让创新成果“落地生财”?9月25日,为期五天的第三届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活动在杭州大会展中心开幕。本届活动以“创新驱动产品迭代 专利赋能产业智升”为主题,汇聚全国最具创新力的专利密集型产品,展现了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澎湃动能。
从纸面到市场
构建全链条专利转化生态
本次展览是浙江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和推广中心第三次系统展示“专利链+产品链+企业链+产业链”四链赋能模式,全面展示浙江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与推广中心在萧山落地运营的显著成就。
该中心自2023年落户萧山以来,承担起全国唯一的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和推广试点重任。萧山区以此为契机,将“探索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与推广机制”纳入重大改革赛道,构建了从产品备案、价值评估、展览推广到金融对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专利链+产品链+企业链+产业链”四链融合赋能模式。通过搭建“两库一网”平台,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精准对接;线上线下“双线直达”机制保障了专利产品的顺畅流通。尤为关键的是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浙江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和推广中心与建设银行合作开发了全国首个专利密集型产品价值评估模型,综合20余个维度对专利价值进行精准评估,并据此开发金融产品,已成功为多家企业提供授信,真正让“知产”变“资产”。截至目前,萧山区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量已达699件,稳居全市第一,标志着全链条培育模式初见成效。
知识产权+三芯协同
深度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展会上,萧山“芯模”“芯创”“芯机”三大人工智能战略产业社区的集体亮相,成为“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芯模”社区(图灵小镇)聚焦国产芯片与AI模型适配,推动“科研-专利-产品”闭环形成。展出的联通“智衣衿”AI大模型,能按不同朝代生成符合制式的传统服饰与妆容,并精准解读文化内涵,已与多家博物馆合作推出联名IP,实现了文化科技的创新融合。
“芯创”社区(信息港小镇)深耕“AI+医疗”等垂直领域。杭州地芯引力科技的“高性能快充管理与信息安全芯片”凭借80余项专利构筑的技术壁垒,斩获中国专利银奖,累计出货量已突破7亿颗,是专利价值市场实现的典范。
“芯机”社区(中国视谷)致力于算力硬件制造。先临三维科技的高精度蓝光三维扫描仪,通过专利预审快速通道实现38天授权,并凭借此核心专利成功出海应用,展现了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作用。
这些成果背后,是萧山致力于打造最优创新生态的决心。萧山正积极培育全国首个专利密集型产品生态园区,围绕“1+N”园区体系,持续完善“发现-评价-培育-推广”闭环服务,力争到2025年实现发明专利授权2500件等具体目标。
正如萧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吕意所言:“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服务知识产权就是服务发展。”萧山通过“专密+”模式的深入实践,正将一张张专利证书转化为产业升级的“金钥匙”,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样板。
短评
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
搭建创新与市场的“金桥”
第三届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凸显出知识产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路径。萧山的实践表明,专利密集型产品的系统培育与推广,是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举措。
通过“四链融合”模式,萧山构建起全链条培育体系,借助专业评估与金融支持让“知产”变“资产”,依托双向机制加速专利产品市场化。这不仅破解了创新成果“落地生财”的难题,更构建起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
“三芯”社区的案例充分证明,专利与产业深度融合能释放强大动能。从出货超7亿颗的芯片,到成功出海的高端设备,都展现出专利密集型产品的实际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萧山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只有让创意跃出纸面,在企业中生根,在产品中绽放,才能最大限度激活创新要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