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朵“云”到满天“星” 云栖小镇如何演绎“二次飞天”
金秋时节,2025云栖大会如约而至,展开一幅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的全景画卷。
具身智能运动会上,机器狗在赛跑,机器人拳击手跃跃欲试;AI当上了“音乐总监”组织了“飞天音乐节”,和年轻人一起重新定义创作;AI超级交易所内,技术专家为企业“把脉”,精准匹配产业链上下游;新世代的科技发烧友正和行业大咖碰撞交流……这几天,来自全球的行业专家、创新人才共襄盛会,他们将共同见证云计算和AI如何驱动一场全新的产业变革。
十年间,“云栖大会”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科技创新盛会,是全球前沿技术的风向标,是科创企业大展身手的练兵场,是新兴产业共融的大舞台。而云栖小镇,也由此成为西湖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股重要力量,绘就了一张空天地海蓝图。
回头看,从云计算的技术突破到空天信息的产业布局;从赛道起航的孤军奋战到整个生态的协同共进;从国内市场的技术试验,到国际舞台的产业出海,云栖小镇都是这条从“云端”到“太空”发展主线的见证者。
从最初的一片“云”,到如今引领产业的“满天星”;从“飞天5K”夯实计算底座,到“二次飞天”探索星辰大海。站在新的十年起点,从第十一届云栖大会开始,云栖小镇迈上了新的征途。
“黑科技”闪耀
探索可持续的“飞天”之路
与往年相似,2025云栖大会的展区就像一间间未来实验室。如在人工智能+馆,通义大模型带来了“全尺寸、全模态”的开源矩阵,魔搭社区展示着超过7万个模型与1600万开发者共创的生态力量,展现着未来人机协作的无限可能。
计算馆则呈现了从芯片到平台的全栈技术实力,体现了中国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让世界看见了AI时代云计算产业链的最新成果。前沿应用馆最引人注目,各类机器人在不同的工业生产、生活娱乐等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云深处和乐聚机器人会演示电力巡检和工业分拣,比亚迪、理想、小鹏等车企将展示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的最新成果,他们都在诠释今年大会主题“云智一体,碳硅共生”——云计算和AI如何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带动产业实现能级跃升。
其实,云栖小镇已探索出一条成熟道路——空天信息产业,并以此构筑了产业生态基本盘。在大会现场,有一块特别展区凸显着西湖区的空天力量。辖区企业地卫二的智能卫星模型、杭州智元研究院提供的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单人飞行器等展品引得众人围观。
在这场令人目不暇接的未来科技盛宴背后,我们看见了云栖小镇实现产业弯道超车的“西湖样本”——一条以空天信息产业为核心、依托独特数字基因实现的特色化道路。细看之下,一股强大的集群力量正在勾勒出清晰的“飞天轨迹”。自航天五院杭州中心落地云栖小镇后,产业创新资源迅速集聚,航天跃盛(杭州)、杭州华宇航天等多家产业公司相继落地;地卫二成功为阿曼研制的智能计算卫星发射入轨,成为中国太空技术产品与服务出海交付的典型范例;除了已投用的5.3万平方米的航天产业基地外,小镇还在建设占地近70亩的新园区,预计明年将全面投用,日后将为重点项目投产、核心科研等提供坚实保障。
眼下,云栖小镇空天信息先导区已集聚生态企业200余家,在商业航天核心单机部组件研制、太空人工智能、太空云计算等关键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创新成果的涌现,不仅是每届云栖大会上最受瞩目的硬核内容,更是小镇得以立身发展的根本。
有意思的是,云栖大会就像一个包容万象的舞台,在这里,创新早已超越了单点突破的“火花”模式,演变为一种系统性的“燎原”之势。小镇的产业生态每年从中汲取养分,助力完成了从“云端”到“太空”的维度跨越与产业跃迁,并在探索一条可复制、能持续发展的“飞天”之路。
“二次飞天”
从云计算沃土到空天宇宙的生态演进
云栖小镇的“飞天”之路,要追溯到2013年。那一年,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发布规模达5000台(5K)的“飞天”集群——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大规模通用云计算平台,成为云栖小镇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这套强大的系统,如同数字时代的“黑土地”,滋养了浙江乃至全国数字经济的繁茂生长,也正是这一技术积淀,为小镇今日的“二次飞天”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磨一剑,“飞天”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词汇,如今正在被云栖小镇赋予第二重深刻含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技术延续与能级跃升。云计算及其催生的人工智能技术,为空天信息领域的技术突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算力底座和算法支持。云栖小镇负责人对此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云计算是那片深厚的土壤,空天信息产业则是从这片沃土中生长出的参天大树。”基于这一底层逻辑,云栖小镇在短短数年内,高效布局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的激光终端生产线、专注于研制智能卫星核心载荷的地卫二重点项目。
“二次飞天”也是产业的提质升级和边界拓展,它标志着云栖小镇的产业重心,从服务于地面经济的数字技术,向上延伸至探索太空的前沿领域,实现了一场从“数字云端”到“物理太空”的跨越。
在这一过程中,今年大会所提的“碳硅共生”同样被生动诠释——人类作为碳基生物与属于硅基的人工智能在某一产业场景下实现了深度协同。在地卫二今年举办的国际太空夏令营中,来自卡塔尔、阿曼、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30余位航空航天相关从业者利用真实的在轨卫星数据,进行数据分发、处理和应用,尝试自然资源监测、搜寻矿产资源等体验。这种国际性的技术交流与赋能,展现了从“技术输出”到“能力共建”的升级。
如今,小镇已建成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的航天产业基地,一条从卫星零部件到智能技术,再到数据应用的全产业链正在慢慢成型。 “下一步,我们的愿景是将计算能力和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直接送上太空,打造全新的在轨处理与决策平台,开辟商业航天的新领域。”该小镇负责人指向了一个更加智能、自主的未来太空经济图景。
腾云而上揽星辰
小镇产业的“伸筋拔骨”
不知不觉间,云栖小镇从“飘来的一朵彩云”生长成了根基深厚、生态繁荣、敢于“腾云而上揽星辰”的实体产业高地。其强大的底气和持续的成长性,来源于精准前瞻的产业布局、持续稳定的投入以及全球创新人才的汇聚。
“国家队”强力牵引,奠定产业基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的落户,是小镇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它创新性地构建了“央企牵引尖端资源、属地提供空间载体与政策配套”的联合培育机制,奠定了其在卫星制造产业链上游的坚实基础。
民营龙头创新引领,激活市场活力。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小镇“二次飞天”的重要引擎。国星宇航联合之江实验室以“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机制,联合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工程攻关和试验验证等工作,合作共建“太空计算星座”,提升太空计算服务能力,并为后续的星座组网奠定重要基础;“零重空间”将新建卫星“体检中心”,降低元器件检测成本,为卫星核心部件提供评估测试,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这些民营企业与“国家队”形成了互补的良好生态。
高能级平台汇聚,构筑创新策源优势。云栖小镇与浙大城市学院、之江实验室共建“空天智造科教融合学院”,充分放大“高校——科研平台——产业平台”三位一体系统集成效应;之江实验室牵引的“三体计算星座”计划,将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搭建千星规模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
全球英才汇聚,铸就创新核心引擎。目前,云栖小镇集聚王坚、施一公等全球顶尖人才27人,国家级相关人才102人,为空天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构建了强有力的人才梯队和科技创新支撑。这背后得益于小镇独特的创新氛围和开放机制,整条产业链上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合作伙伴,携手突破前沿技术。
未来,云栖小镇将坚定瞄准“二次飞天”的宏伟蓝图,推动太空智算、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赛道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正如小镇里那座寓意深远的“飞天5K”雕塑上所镌刻的:“坚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坚持的。”随着第十一届云栖大会的启幕,我们深信,这一切,仅仅是一个伟大故事的开篇——一个关于“飞天”的新篇章,正在起笔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