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队伍”管执法 天目山的生态守护密码

2025-09-26 10:28:01

这几天,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办,全球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将目光投向了天目山。

从零星执法到系统作战,从人工巡护到智能监测,一支跨部门、跨层级的综合执法队伍如何守护这片生物多样性宝库?记录着10462种生物的天目山,又如何实现精细化保护与规范化执法?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创新推出“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为破解自然保护区执法难题提供了宝贵的“临安经验”。

1

跨区管辖与多头管理:曾经的重重挑战

如今的天目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7.56%,拥有10462种生物物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宝库。

然而,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曾面临执法保护体系分散的难题。天目山保护区地跨天目山、於潜、太湖源三个乡镇,监管执法权限分散于多个区级部门及属地政府,原有的粗放型监管模式难以满足精细化管理与规范化执法的需求。

“过去监管检查存在‘真空’和‘重复’问题,执法响应也不够及时。”天目山保护区执法中队队长蒋思波坦言。由于天目山管理局作为保护区管理机构不具备行政执法权,对非法穿越、违规用火等高发问题往往只能进行劝导,执法效率较低。

2

机制创新:破题之路这样走

去年8月,天目山保护区执法中队正式成立。该中队配备专职执法人员,明确“三定”编制,标志着“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全面落地运行。

该模式构建起“1+6”工作机制:“1”指“发现—交办—处置—修复”全闭环运行机制;“6”包括联席会议、联合检查、分级联动、争议处置、案件移交、问题督办六大协作机制。

这支队伍不仅负责综合行政执法类案件办理,还承担保护区全域联合执法统筹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有效破解了跨行政区监管壁垒与执法效率低下的难题。

3

实战检验:执法效能大幅提升

上个月,执法中队高效处理了一起无证伐木案件。当事人为扩大竹林收益,擅自砍伐9株林木、毁坏4株林木。通过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牵头,联合天目山管理局、林业部门和属地乡镇组成“一支队伍”协同作战,依托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等技术手段,迅速锁定违法行为人。

“处罚不是最终目的,完成山林的‘生态修复’才是关键。”办案队员小徐表示。考虑到种植季节已过,执法中队允许当事人于次年春季补种,并将持续跟踪监督,确保生态修复到位。

2024年以来,这支队伍累计处置非法穿越行为30余起,平均处置时间缩短1小时;实现保护区内餐饮、农家乐 “一户一档” 全覆盖,完成古树名木、文保单位全面巡查;排查整改消防、食品、环保等隐患38处。

4

和谐共生:生态与社区协同发展

天目山保护区的创新执法模式,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和谐共赢。保护区所在地天目山镇获评 “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美丽浙江十大样板地”。

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保障工作中,“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党建联建,该队伍联合多方组建4支党员先锋队,合力推进“红聚天目・共护天目”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显著提升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天目山的创新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实现了从分散执法到系统作战、从人工巡护到智能监测、从单部门作战到多部门协同作战的转变,为全国自然保护区执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临安经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任彦 通讯员 徐婷 葛畅 文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