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为空天信息产业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2025-09-28 14:47:34

这里不生产卫星,却掌控着它的“智慧大脑”;这里不发射卫星,却能用数据“编织”空天网络。杭州云栖小镇,这片集聚了200余家空天信息生态链企业的土地,过去五年吸引了超过2万名创新人才,共同见证小镇实现“二次飞天”的华丽蜕变。

从一朵“云”到满天“星”,这场持续了十余年的“飞天史诗”背后,依托的是源源不断扎根生长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助力西湖区在这一前沿赛道上快速破局,构建起空天地海一体化发展的蓝图。

这份底气,源于更高维度的战略引领。浙江省始终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杭州市试点打造“三位一体 两新融合”人才发展创新单元,探索区域融合实践新路径。在这一背景下,西湖区以先行先试的魄力选择空天信息这一未来产业破局,出台试点建设方案,以制度创新构建起开放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大引力 看西湖如何汇聚天下英才

空天信息产业,核心在于“融合”。面对产业对跨界人才的迫切需求,西湖区围绕“1238N”试点改革体系构建“共引、共育、共享”的人才新生态。该体系以培育一个智能人才高地为核心,用好教育改革与科技创新两大引擎,推进集聚顶尖人才、锻造产业型人才、培育青年人才三大行动。“另外通过创建研究生联培模式、打造‘海外引才联合体’等8项举措和N项改革保障政策,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实现需求互通、资源共用、成果共享。”西湖区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机制创新的活水,首先涌向“精准引才”。为此,西湖区推出青年顶尖人才发现机制,面向全球招揽10位顶尖产业人才,同步打造“高校育人、产业用人、政府助人”的三方协同机制,统筹人才流动与资源配置。此外,西湖区主动链接全球,打造“海外引才联合体”,为产业发展吸引国际资源。来自德国的专家艾德铭因此被引入国科大杭高院,并在“西湖英才”政策的支持下推动前沿项目研究。“这一机制打通了人才流动的瓶颈,有利于项目快速产业化。”艾德铭说,西湖区提供的平台使他能在课堂上分享前沿技术,实现了学术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机制的突破还要打破人才流动的“身份壁垒”。西湖区大力推行“双聘双岗”机制,实行“身份保留、成果共享”,切实保障人才在流动中的职称、岗位与考核权益,彻底消除人才“跨界”的后顾之忧。今年,来自之江实验室的纪政多了一个新身份——担任云栖小镇企业地卫二的“科技副总”。他的工作动线由此拓展:一半在研究所,一半在企业。在“双聘双岗”的保障下,纪政带领团队攻坚关键技术,将人工智能的最新算法成功“写”入浩瀚星空。

在这里,“产业教授”架起育才虹桥,“科技副总”注入创新活力。“教授进车间、专家进课堂”的互聘共享机制旨在培育一批有企业家潜质的科学家、有科学家素养的企业家,锻造科创“六边形战士”。由此,人才在流动中实现了价值提升,知识在共享中持续迭代。

一系列机制创新的背后,是西湖区对“教科人”一体化发展的深度谋划。为进一步厚植人才培育沃土,西湖区持续强化政策支撑,升级“西湖英才”引智工程,在青年顶尖人才引进、人才安居保障、教科人要素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我们希望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迭代,持续推动教科人一体化发展,打造人才‘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优质生态,让西湖区成为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西湖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破局开路 看融合如何推动产才飞跃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这已成为西湖区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关键注解,通过推动“产才融合”,让实验室的前沿技术精准对焦生产线需求,让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产值,一个“即育即用即创”的活力生态将水到渠成。

创新办学机制,打通产学研闭环。西湖区大力支持院校与企业成立产业型学院,系统构建“1年校内学习+2年企业实践”的联合培养模式,把企业研发实验室、生产车间打造成学生的实训课堂,实现理论与实战融合。“在西湖区人才政策的支持下,25名研究生参与到真实的研发项目中,逐渐锻炼成能够解决技术难题的‘预备工程师’。”浙大城市学院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汤慧萍说,希望学生们能聚焦亟须突破的“卡脖子”技术。

深度产才融合,靶向匹配人才与产业。西湖区联合之江实验室、浙大城市学院共建“空天智造科教融合学院”,争取30个硕博名额,打造“企业出题—导师领题—师生解题—学生答题—生产线验题”的闭环培养;推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学院(杭州)与浙江大学、国科大杭高院人工智能学院与智元研究院合作,分别推出一大批硕博名额,为航空航天领域“量身输送”专业人才。

这些“即育即用”的人才,如何进一步实现“即创”的跃升?国科大杭高院HIAS科创园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先导区、生物医药实验验证中心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云栖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则联合之江实验室、城西科创大走廊共同推动AI赋能芯片全产业链……政策与平台的双轮驱动,让人才从“能做事”到“能创业”,进一步强化竞争力。

随着商业航天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释放万亿级市场潜力的新赛道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西湖区“空天地海一体化”的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而产才融合的创新机制,正是这幅蓝图最坚实的“人才引擎”。

精准滴灌 看服务如何实现创业无忧

在西湖区,青创综合体的路演厅里不同思维相互碰撞,人才学术交流会上的前沿分享精彩纷呈,青年人才“开放麦”中往往爆出金句——这些日常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无忧创业、安心乐居”的生动图景。这背后,是西湖区以精准政策与全方位服务构建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每一位追梦人提供全周期支撑。

创业路上,西湖区为青年人才送上“第一份助力”。区委人才办调动国企资源,协同打造“青创引力港”,为初创团队提供“14天免费住宿+30天免费办公+一站式帮扶”大礼包;“云栖派”等青创综合体则提供空间保障、融资对接、政策咨询、产业资源整合等全链条服务,让创业项目在“萌芽”时就有避风港。

与此同时,西湖区也投入大量真金白银,以“西湖英才”政策为抓手,为入选的高层次人才初创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并配套每年高达3000万元的科创股权投资,重点聚焦在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硬科技领域。如近期频频出圈的杭州云深处科技在2017年成立初期,便因技术潜力获西湖区重点支持,入选西湖英才A类项目,通过“绿色通道”顺利获得1500万元投资,解决了企业发展初期的燃眉之急。如今该企业已成长为全球智能四足机器人领域领军者,跻身杭州科创“六小龙”之列。

创业有支撑,人才成长更需一片沃土。西湖区依托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园、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形成集聚效应,仅前者一期就入驻18家西湖大学转化企业,总估值超30亿元,其中多家系准独角兽企业;每月举办的青年人才学术交流会、开放麦等活动,持续打造跨领域交流的“人才社群”;同步引入青年主题商业街区,构建“24小时跨时区交流”空间,为青年人才提供开放、融合的创新交流社区。

生活上,青年人才也吃下“定心丸”。西湖区推出500套位于核心区域的人才专项租赁住房,实行阶梯化租金,最高可享免租金福利,并叠加每月2500元租房补贴和新入职首月免租政策,切实缓解青年人才的关键小事。人才服务同样“暖心”。“人才专窗”实现46项业务一窗通办,“栖西”智享卡集成创业、落户、生活等多类权益,年均兑现青年人才专项资金近10亿元,系统提升人才的满意度。

从创业到安居,从技术攻坚到社群融合,西湖区用“全周期服务”织密保障网,让逐梦空天的人才既能放手创新,也能安心扎根。在这里,“人才与未来”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双向奔赴。

如今,空天信息产业生态日益繁盛,从领军企业到创新主体,从学术专家到产业人才,越来越多的力量在此汇聚,共同织就空天地海一体化的壮阔蓝图。面向未来,西湖区将继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合,不仅“引得来”人才,更要让他们“长得快、留得下”,让飞天梦想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奔赴浩瀚星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项捷 钱雯 徐子寒 刘萌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