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培训架桥梁 师徒接力传匠心 只为台上一刻惊艳
西湖之上,《最忆是杭州》夜夜绽放,美轮美奂演绎“江南特色、中国气派、世界大同”。
绚丽的舞台背后,是印象西湖人不为人知的默默“修炼”。刚刚过去的夏季,从多语种服务培训到师徒技艺传承,印象西湖人以“学习”为核心驱动力,实现服务质量和业务能力的“内外兼修”,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最忆是杭州》将以更高的品质呈现在观众面前。
服务升级 多语种培训架起沟通桥梁
“以前见老外就躲,现在巴不得来个外国游客练练手!”朴实的一句话,反映了印象西湖工作人员心态的转变。这一转变,源于印象西湖今年夏天启动的多语种培训计划。
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最忆是杭州》每年接待大量国际游客,特别是今年,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持续复苏,跨语种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印象西湖以 “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让服务传递温度”为目标,先后对员工开展英语、韩语、日语系列培训。
一系列培训并非简单的语言教学,而是深度结合演出服务实际场景的“实战演练”。课程精心设置了观众接待、票务服务、特情处理三大模块,将日常工作中常用的问候语、安全提示、票务咨询、应急处理等内容转化为实用的外语语句。
经过认真学习和实战考核,大家收获满满。“以前接待外国游客靠手势‘尬聊’,现在不仅能清晰介绍,还能主动询问需求。”票务部组长陈铭芳感慨,经过培训,游客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了,她本人也更加自信了。
“掌握基础外语交流能力,是提升国际游客体验的关键环节之一。”印象西湖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提升员工的外语水平,让国际游客感受到中国的温度、杭州的热情。
师徒接力 技艺和匠心的代际传承
如果说多语种培训是提升服务质量 “外功”,那么 “师带徒” 制度则是该企业传承专业技艺、延续匠心精神的“内功”。
在印象西湖,不论是前台表演,还是幕后保障,抑或是行政管理,“师带徒” 的故事处处可闻, “手把手教学、心贴心传承” 已经成为内部传统。今年教师节前夕,印象西湖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了四对师徒的传承故事。
工程部肖纲要与刘奇祥师徒的“高光时刻”,定格在舞台突发故障的深夜。面对30吨升降设备的失控危机,师徒二人配合默契,在10分钟内完成紧急制动与复位。“带心,带眼睛!”是肖纲要对徒弟的叮咛。
艺术团郭权玖与房宇霆师徒的传承充满艺术的张力。当房宇霆在亚运会闭幕式排练中因压力失误时,师傅郭权玖用一句“舞蹈是身体的诗,但诗需要反复推敲”化解焦虑。这种“严师慈心”的教导,让房宇霆从核心舞者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艺术团骨干。
在财务部,谢光美手把手带教孙罗以,从票据整理到心态调整,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生活哲学融入严谨的财务工作。
在人事部,面对“卷王”徒弟周爱的拼劲,师傅付凌燕用“柔性管理”理念为其注入温度,缓解压力,让“卷”不再是内耗,而成为服务团队、成就他人的动力。
四对师徒的故事,不仅是技艺的传授,也是工匠精神的接力,更是一个学习型企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