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 蚕花再度绽放
蚕花港邻里综合体已成为蚕花园未来社区建设的核心载体
拱宸桥街道将“河埠头”搬上了岸
国庆假期将至,杭州又将迎来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运河南端的拱宸桥街道,你不仅可以去运河两岸的特色街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逛逛,还可以前往拱北片区,一睹再度绽放的“蚕花”之美。
9月28日至10月5日,蚕花园社区“摩登市井”邻里生活节盛大启幕,摩登市集、露天电影、复古报纸打印、“运河印象”主题书画展等一系列精彩活动和文化体验等你来解锁。同时,大运河拱宸桥城市共生记忆馆同步“上新”,用多元载体记录拱宸桥地区从因河而兴、历经蜕变,到乘运再起的完整历程,成为观察人、河、城共生的珍贵样本。
螺蛳壳里的道场
竖起文化的路牌
走进位于蚕花港邻里综合体负一楼的大运河拱宸桥城市共生记忆馆,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沿着精心设计的动线前行,拱宸桥地区与大运河、与杭州共同生长的记忆,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
展厅墙上27张大幅报纸分外吸睛,如同27个时光切片,定格了1997年至2024年属于拱宸桥的高光时刻。
1997年,是拱宸桥地区发展史中的关键年份。当年12月23日《杭州日报》头版报道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工程开工,杭州市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正式拉开建设序幕。旧改方案中标、首批动迁户领到新房钥匙、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改造翻修……每一篇报道的背后,是群众期盼不断变成现实、区域肌理被重新塑造的生动缩影。2012年12月24日,《杭州日报》头版报道锦秀兰庭小区最后一批回迁户拿到新房钥匙,昔日“棚户区”变身品质生活新家园。凭借“15年一件事”的坚守,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正式完成。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G20杭州峰会期间赢得国际关注、作为吉祥物“宸宸”原型亮相杭州亚运会……从2013年至今,属于拱宸桥的“梦想在延续”,越来越多的精彩故事正在续写。
在馆内,还埋了一个有趣的“彩蛋”——一共有多少座不同形态的拱宸桥藏在这里。
马崇炎老师使用无人机拍摄,保存下来15亿像素的拱宸桥高清画面,用照片拼贴上墙的方式呈现到大家面前;前方,一座1∶300的拱宸桥3D打印模型与照片墙相映成趣;展厅最南侧,一座“河埠头”被搬上了岸,石阶、石墙、船民、槽坊船等造景生动还原了昔日运河旁“枕水共融”的市井生活,东侧的墙绘则是第三座“拱宸桥”,斑驳的石板、缝隙里生长的野草,都得到了细致还原。馆内或许还有更多的拱宸桥,细心的你不妨亲自前去慢慢探索。
此外,历史上拱宸桥的16种不同翻译、151路电车拱宸桥公交站、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现场的珍贵影像、复古味十足的拱宸桥百货商店等有趣味、有巧思、有意义的展陈,将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参观体验。
正如展厅序言所写,此地因桥而名,因河而兴,因水而秀,因城而荣,谱写了人、河、城共生的美美为邻的如歌岁月。这座“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记忆馆,竖起了文化的路牌,找寻到乡土记忆的根脉。
再度绽放的“蚕花”
书写幸福新篇章
参观完大运河拱宸桥城市共生记忆馆,如果你对人、河、城共生还不够直观了解,不妨从负一楼回到地面,看看眼前这个曾经的“顶流”社区蚕花园,是如何在运河畔再度绽放的。
作为2000年开始交付的老社区,当年的蚕花园凭借着人车分流的公交站、20米高的钟楼、中国美院团队操刀设计的蚕花娘娘雕像等一系列超前设计,成为人人羡慕的回迁安置小区。
再艳丽的花朵,也难与时间抗衡。光阴流转,蚕花园社区逐渐成为大家口中的老小区,似乎很难追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幸运的是,借着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的东风,如今的蚕花园再度焕发生机。
记忆馆所在的蚕花港邻里综合体,一楼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后不仅有了统一的标识标牌,还新开了鲜花店、火锅店和披萨店,当然,市场门口那家拱北小吃依然还在,烧饼油条配咖啡,正成为“摩登市井”的味觉表达。沿着东侧加装的电梯,可以来到顶楼的运动空间,羽毛球、匹克球、乒乓球等运动场地一应俱全,运河吹来的风拭去脸上的汗水,在通透的空间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多巴胺盛宴。
往社区里走走,老旧小区同样很精致,这源于街道社区在“一片瓦”“一滴水”上所下的绣花功夫。一场场拱宸邻里·红茶议事会,不仅让老百姓的声音被听到,更让群众一起为家园的更新出谋划策。
比如,永兴坊3、4幢空调冷凝水滴落导致单元楼门口夏天长苔藓、冬天易结冰,居民出门可谓“如履薄冰”。由于空调安装位置参差错落,统一加装集中排水管难以实现,经由社区临时党支部、旧改工程师、居民一同商讨,一个借“他山之石”的巧思孕育而生——各家加一根空调冷凝水的软管,统一接进雨水管一起排掉,用最低成本的方式,顺利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再如,永兴坊7、8幢北面的狭长地带,曾是无人关注的卫生死角,如今被改造成有140个充电位、静音防雨棚和智能烟感报警器的电动车棚,盘活“边角料”资源的同时,又解决了居民电动车停放难、充电难的问题。
为了推动社会治理力量深度下沉,街道在蚕花园社区永和坊南区设立拱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分中心,做强“拱宸邻里·元治理”体系支撑,将服务窗口直接前移至居民家门口,实现对居民诉求的快速响应,让治理效能真正直达群众身边。
至于道路拓宽、车位优化、绿化补种、基础设施更新等工作,自然也是一样不落。紧挨钟楼北侧,新的大运河社区食堂已经营业半年有余,解了社区庞大老年人群的燃眉之急。
曾经停了许久的时针,在高高的钟楼上重新开始转动。属于拱北的故事,已启新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