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红”涌动的杭州:这个假期 温暖与文明在街巷间流淌

2025-10-09 11:42:49

十月,西湖的水光潋滟依旧,钱塘江的潮声澎湃如常。在这个长达8天的国庆中秋假期,让市民游客动容的,不仅是绝美的山水,更是那无处不在、涌动不息的“志愿红”。当国庆的欢歌遇见中秋的团圆,杭州的志愿者用一场跨越8天的温暖行动,奏响了一曲以文明为谱、以奉献为弦的城市交响曲。

温暖,秩序中的温度守望

在杭州缤纷的志愿服务风景线里,“最美人墙”无疑是最亮丽、最经典的。今年,“晴雨公益”的这项志愿服务,迎来了与西湖相约的第十个年头,且又向前迈进一步:通过升级“闸开式”3.0和成立“一呼百应”服务队,它成功地将温暖守护推动为一场人人可参与的“共创”实践。

已经连续三年参与志愿服务的“00后”志愿者李逸程,提出了“闸开式”3.0矩阵,让传统的人墙疏导焕发出创新活力。“我们原来的‘X型’人墙对路口四角的约束力不够,”他指着路口解释道,“现在的‘闸开式’人墙,能在绿灯倒计时5秒提前‘合闸’,有效避免了人车交织。”

来自俄罗斯的Victoria和赞比亚的Mumba也在这道人墙中,用国际友人的视角诠释着杭州的包容。“晴雨公益”理事长沈廷冲欣慰地说:“要给青年志愿者更多机会,他们的想法为杭州志愿服务注入了新活力。”这道守护了西湖十年的风景线,如今因创新而更加完善,因包容而更具魅力。

当“最美人墙”在西湖边筑起安全防线,志愿服务的温暖也在城市的各个枢纽节点悄然流淌。

杭州南站,人声鼎沸。日均4.9万人次的客流中,“小暖南”志愿服务队成了最安心的指引。“您好,检票口请往这边走”——志愿者吴水宏的每一天,都在上百次这样的问候中度过。而在服务台旁,手工灯笼制作和红色歌曲竞猜的欢声笑语,让焦灼的等待化作温馨的记忆。累计服务超36000人次的数据背后,是志愿者用点滴汗水汇聚的城市友好度。

文明,融入中的温暖共生

志愿服务的阳光,不仅照亮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更穿透街巷,叩响了一扇扇需要温暖的心门,去拥抱那些日夜穿梭的“奔跑者”。

西湖区“烟火马塍”共富街区的暖蜂驿站里,一场为快递员、外卖骑手量身定制的“公益市集”正在进行。健康义诊、法律咨询、免费理发、电动车检修——这些精准对接的服务,让美团小哥王党徽动容:“以前中秋大多在跑单,觉得就是个普通工作日。今年街道把我们聚在一起,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心里特别暖,找到了归属感。”

温暖在城市中流淌,散布在城市各处的志愿者们默默守护着岁月静好:“无烟西湖”志愿者弯腰拾烟蒂,以“弯腰行动”护湖山纯净、传文明理念;良渚博物院的讲解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让良渚文化的独特魅力“被看见”“被读懂”;西湖区的“北山义哥”用日复一日的脚步丈量着社区安全……这些看似平凡的守护,已然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柔性力量。

国庆中秋假期的日历一页页翻过,但杭州的“志愿红”永不褪色。从理论宣讲的讲台到交通引导的路口,从广场志愿服务的现场到平安巡逻的街巷……志愿者用一次次的弯腰、一遍遍的解答、一场场的陪伴,生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如今,杭州的志愿服务实现了从‘风景’到‘风尚’的深刻转变。全域多点开花的暖心服务,不仅展现了专业服务的深度,更体现了城市文明的温度。这背后,是广大志愿者用奉献书写的不凡,是市民群众用参与汇聚的力量,更是杭州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建设的成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使杭州因志愿而更美、因奉献而更暖。”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刘悦 通讯员 孙佳怡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