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北航开讲 讲述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之路
10月15日,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导演、编剧於水莅临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举行了一场题为“《浪浪山小妖怪》创作与设计”的美育专题讲座。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副教授与数字动画艺术系主任,於水导演以其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学术积淀,向在场师生深入剖析了这部好评不断的动画长片从故事内核到视觉呈现的完整诞生过程。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创作经验的分享,更是一场关于中国动画创新路径的深度思考。
故事内核的淬炼:寻找与当代观众共鸣的道路
讲座伊始,於水导演便直指动画长片创作的首要难题:如何基于《小妖怪的夏天》进行长篇化改编?他坦言,简单的“扩写”或“续写”难以有新意,他们要做的绝非动画短片的“加长版”,而是实现全方位品质升级。最终,团队选择了“重启”策略——保留核心角色与世界观的设定,但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
这一全新故事的核心被凝练为一句话:“四个底层小妖怪假扮唐僧团队去取经。”它通过“妖怪取经”制造新奇感,用“底层”的角色身份形成戏剧落差,再以“假扮”注入身份错位的喜剧张力。这个强核心梗概成为了整个项目立足的“第一块基石”。

在剧本构建上,影片被赋予了一层悲剧性的宿命内核。导演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指出观众明知主角团“不可能成功”的结局,反而能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在旅途中的努力、天真与最终的牺牲所带来的情感冲击。这种从“非正义的出发点”到“为正义献身”的人物弧光,完成了角色的成长与主题的升华。於水强调,创作的核心在于用数年时间浓缩创意,为观众提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观影体验。
视觉风格的探索:扎根传统的“神话现实主义”美学
在美术设计部分,於水导演展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他明确表示,要超越常见的日式或美式风格,从中国自身的艺术宝库中寻找独特的视觉语言。
团队多次前往山西等地采风,永安禅寺、佛光寺、善化寺等古建与寺内雕塑成为了影片视觉的“基因库”。从天王塑像的动态中汲取角色站姿,从残缺但生动的菩萨躯干上重构出全新角色……这些传统艺术元素,经过提炼与再创作,被无缝融入动画世界。
於水导演将影片的美学风格定义为“神话现实主义”。为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在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极力追求线条的毛笔感和手绘的生动性;大胆运用墨色与晕染,强化国画韵味;同时,又巧妙借鉴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与光影来增强场景的沉浸感与写实性。
整场讲座,於水导演不仅分享了创意迸发的瞬间,也坦诚了协作中的挑战。他将动画长片创作形容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全国众多顶尖团队的分工协作,每一个镜头都需经过反复打磨与沟通。
“电影是一种需要观众沉浸两个小时的艺术形式,必须与快消内容形成差异,追求自身的艺术深度与特色。”於水导演在最后谈到了在短视频时代坚持制作动画电影的意义,而《浪浪山小妖怪》的整个创作历程,也集中体现了这种探索和传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