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创新“五到·十法” 实现新就业群体党员 “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2025-10-17 14:55:41

“敬爱的家乡党组织,我在钱塘区白杨街道凌云社区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找到了第二个家……”近日,外卖骑手陈绍文在“钱塘小哥之家”写下这封饱含深情的“红色家书”,寄往远方的党组织。信纸虽轻,却承载着钱塘区探索新就业群体党员管理新路径的扎实成效。

钱塘区活跃着7000余名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其中包括不少流动党员,如何让他们“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扫码3分钟就可以找到组织!”陈绍文回忆起自己找到“家”的经历,脸上洋溢着找到归属感的笑容。在凌云社区的“钱塘小哥之家”,他轻扫“浙里流动先锋码”,依托“扫码建档—系统比对—属地建档”流程,高效完成组织关系转接。据了解,钱塘区在“小哥驿站”等阵地广泛设置这样的线下报到点,构建起流动党员主动报到的便捷矩阵。

“我们建立了党员动态台账,与各行业党委、各属地街道定期同步更新,防止流动党员失管、漏管。”钱塘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新就业群体特点,钱塘区创新实践“五到·十法”工作模式,旨在将流动党员紧密团结起来。

何为“五到·十法”?该负责人详解:“我们运用‘行业先行法+网格联动法’把流动党员找到;通过‘政治关怀法+友好服务法’将组织关心带到;借助‘党性教育法+业务融合法’落实组织管理周到;采取‘组建队伍法+及时反馈法’鼓励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到;利用‘积分激励法+量化记录法’让评价详实送到。”

找到党员是第一步,如何温暖凝聚是关键。钱塘区实施“五个一”暖心措施:为新纳入管理的流动党员建立一份个人档案、开展一次书记谈话、组织一次见面会、发放一张党员联系卡、赠送一套政治生日礼。“这里有换电柜,有躺椅,政治生日还会收到电子图书卡!”正在义蓬街道“义家人小哥之家”参加主题党日的骑手党员李禹帆感慨,“礼物虽小,但让我们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这里就像个歇脚充电的港湾。”

如今,已有11封“红色家书”从钱塘飞向全国各地党组织的案头。薄薄信笺,传递着共同的心声:在杭州钱塘,流动党员不仅找到了组织,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史俊杰 钱塘微融圈 杨柳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