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开幕
10月18日,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在杭州余杭美术馆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
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本次双年展汇聚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160余位(组)艺术家、科学家等创作者的作品,通过主题展览与文明对话深化交流互鉴,呈现技术迭代进程中文化生态的重构轨迹和未来图景,展示浙江践行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来在数字文化、艺术科技融合领域的创新成果,回应“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主题。
良渚,是5000年中国文明曙光初现之地。艺科融合的基因,深植于杭州的历史。而今,杭州蓬勃的数字经济与前沿的人工智能产业,正构筑起人文与科技深度对话的现场。中国美术学院的近百年历程,也是“艺科融合”这一命题的生动实践。多年来,学校秉承“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理念,构建了跨界创新的“反应堆”。当前,中国美术学院正在良渚打造面向未来的无墙学院,以艺科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在良渚这片文明的原点,开启这场人文与科技的深度对话,让悠远的文明源头与前沿的艺科探索在此同频共振。
双年展以“技术迭代中的文化生态重构”为主题,以“联结·具身交互”“共生·数字教育”“猜想·生态重构”“宣言·哲学追问”四大核心板块,展开“天地人机”的对话:在具身交互中感知人机与世界的联结;在数字教育中滋养人文与科技的共生;在生态重构中激发对技术与境域的猜想;在哲学追问中反思价值与伦理的边界。
本次展出地点为全新启幕的余杭美术馆,馆身以双环同构的圆璧之形,营造出“悬浮”于天地之间的意象。流转的形态又应和“莫比乌斯环”的无限探索与时空绵延,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展览中既有国际艺术家为良渚而来、为“艺汇丝路”而来的采风创作,也有中国艺术家从良渚出发对话世界文明古国的“艺术:北纬30度”、探源全球文明现场的“天问”(Inter-World-View)文化考察等。展厅空间则以110余件(组)艺术作品构建了一座文明的山峰,“探索者”们通过不同纬度、不同路径的攀登,最终在人文与科技交汇的顶峰展开对话。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在展览前言中所说,“展览中艺术与科技的彼此生成、过去与未来的循环往复,共同构筑一个思想无界、灵感不息的对话场域。通过本次双年展联动国际艺术家、科学家、专家学者,打造一个融通艺术创作、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交互网络,在‘良渚与世界的对话’‘艺术与科技的对话’中感悟创造的能量。”
展览期间,还将开展“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国际化的、多元开放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实践的道路;发布《首届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宣言》,让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成为实际行动,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和科技共生演进贡献中国力量;发行《2025首届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作品集》,呈现艺术与科技交互激发的多元形态与创新成果,记录全球艺术家在数字化、信息化语境下的创作思考与实践方案。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