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均衡到优质 从赋能到育人:萧山教育的进阶之路
10月23日,首届“湘湖论教”学术会议将在萧山召开,800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齐聚,共话“教育发展与城市未来”。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现代化综合改革实验区,萧山的教育实践路径备受瞩目。
从“湘湖论教”的智慧激荡,到“尚学萧山”的生动实践,萧山正以深刻的教育自觉回应着时代命题:讲台的高度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高度,教育就是最大的营商环境。这不仅是理念共识,更是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的战略基石。从全学段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城市精神底座,到深化“尚学萧山”品牌,推动教育与重点产业同频共振,精准赋能经济活力,再到全力建成国家级数智教育实验区,以教育数字化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每一项成果都彰显了萧山践行“当好领头雁、成为排头兵、争做先行者”嘱托的教育担当。
萧山教育始终将“教育共富”置于城市发展宏图中谋划,不仅破解了“人口流入”“城乡差异”等现实课题,更以优质均衡的教育供给,增强了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教育成为“青年向往之城”最温暖的内核、最坚实的底气。这份远见与格局,正是“教育赋能城市未来”、涵养发展动能的根本所在——一流的城市孕育一流的教育,而一流的教育,正塑造着一座城市的未来面貌与青春活力。
从基础均衡迈向优质公平,让“好学校”遍布家门口
面对学龄人口激增和城乡均衡发展的挑战,萧山首先致力于实现从基础均衡到优质公平的跨越。
如今,萧山的实践系统而扎实。在硬件上,通过“新建学校提速、老校有机更新、乡村学校特色打造”三线并进,推动教育空间整体升级。财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近三年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从77亿元增至85亿元,并创新实施高中建设项目,系统性优化资源配置。
在软件上,萧山着力打破校际壁垒。通过“南部教育共富行动”,构建起名校集团化和教共体“双引擎”机制,形成一张覆盖127所义务段学校的辐射网络。同时,关停低端民办学校,推动随迁子女公办就读率与职高办学条件达标率实现“双100%”,有效抬升了区域教育的质量底线。
如今,萧山也有了一批空间赋能实践的典型样本。世纪实验小学坐落于钱江世纪城核心,毗邻国际博览中心和亚运会主场馆,是世纪城首所公办小学。学校打造“空间即课程、学校即文化、选择即个性”的五育并举体系,设有“PAMIL”学习空间和“红立方”学生自治中心,推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2024年,推出“世纪星快乐成长”课程,涵盖人工智能、非遗、创客等,培养具创新、合作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家长和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所学校,他们说,这是一所注重全面发展、设施齐全的优质小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课程丰富,环境优美。
北干小学位于老城区核心,25亩校园承载近1900名学生。通过微改造,学校将紫藤架改为行走图书馆、会议室打造沉浸式思政基地、操场边缘建体育综合体、闲置藏书室设博雅创客中心,形成30余个特色学习场景。以“一公里教育生活圈”为框架,整合红色研学、社区文化、商圈科创、传统艺术等资源,构建无边界课程链;利用AI和AR技术数字化校史,打造沉浸式校史课堂、博雅文化十景及生态项目式学习,实现文化基因的动态传承。通过三年实践,该校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家校社协同和学生综合素养,形成老城学校更新的可复制范式。“通过小改变大提升,把旧校园变成学生爱学的地方,用创新方式融合社区资源,让课堂活起来,文化传下去,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在真实生活中成长。”北干小学校长胡飞英说。
贺知章学校以唐代诗人贺知章文化为根基,建诗意校园,推诗教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成为区域文化教育示范校。
从世纪实验小学的“以景育人”到北干小学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无边界育人”,再到贺知章学校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场,一个个鲜活样本,共同诠释着萧山教育从均衡走向优质的发展路径。
从数智赋能迈向智慧共享,让“好资源”普惠直达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萧山敏锐地抓住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引擎”,着力点亮教育的数智特色,实现了从基础数字化到智慧共享的再次进阶。
目前,萧山将数字教育列为“一号工程”,已获批为教育部“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其智慧教育云平台覆盖330所学校、30万师生,形成了“网-云-库”融合架构,为资源流动提供了基础。
创新应用在这片沃土上蓬勃生长。“城乡同步课”等三类智慧课型,让乡镇学生能与城中心学生共享优质资源;VR/AR技术让跨湖桥遗址文化“走”进课堂,实现沉浸式教学;AI双师课堂则将真人教师的情感互动与AI系统的精准分析相结合,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显著缩短了学生作业时间。
比如萧山中学在大模型赋能精准教学、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中,通过垂直教育大模型贯通“数据采集‑分析‑推送‑反馈”全流程,提升诊断与方案生成效率。智慧作业覆盖设计、布置、批改、评价、反馈五环,实现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全链路数据汇聚。
“用数据帮学生个性化学习,老师轻松不少,更能专注教学本质,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都上去了。”萧山中学副校长张雪芳的感受,道出了数智赋能带来的深刻变革。她说:“人工智能更好地推动教育向个性化、高质量发展。”
信息港小学在数学学科率先开展智慧作业,形成“智慧作业 231”校本模式。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智能推动作业管理,从减负提质到个性化学习,实现教学全过程的精细化发展。
更为深入的是,萧山将技术用于教育关怀,通过多模定量心理评估等技术动态监测学生状态,并构建“湘湖好少年”评价模型,实现从单纯分数到综合素养画像的转变。人工智能正成为萧山推动教育从“有”到“优”的核心驱动力。
从资源投入迈向育人本质,让“好风景”在校内绽放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在夯实公平基础、完善数智支撑后,萧山的教育改革迈向更高层次——回归育人本质。萧山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这更像一次“攀峰”,攀登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育人之峰。
前不久,一场千人入职仪式在湘师实验小学隆重举行。萧山区2025年新录用的1000多名教师怀揣教育理想齐声宣誓,并向陶行知先生像行拜师礼。正衣冠、颂箴言,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一位新教师在发言中表示:“以青春之声立下誓言,愿以萤火微光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之火。”
观察萧山的“攀峰”路径,其根基在于教师。萧山构建了“基石、原石、璞石、磐石”教师成长四阶体系,为教师提供全周期专业支撑。萧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萧山区通过成长力、浸润力、支持力“三力协同”模式,构建教师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涵盖培养、发展、评价全过程,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此外,萧山构建了以“1+2+3”的干部教师交流机制,编织城乡师资协同网络,让优质教育理念在流动中扩散,形成了教育共富的“萧山方案”。
“攀峰”的灵魂在于文化浸润。萧山深挖“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城市精神,将其打造为大思政课的“活教材”。湘师实验小学的行知文化、萧山三中的“萧山精神”、金山小学承袭的“二棉精神”,都将本土文化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让思政教育拥有了可触摸的地域温度。
“在萧山,有这样一种精神,它藏在城市的斑驳光影里,浸在‘金梭银梭’的纺织声中,印在老工人布满老茧的手掌上,它就是在原杭州第二棉纺织厂孕育、凝练和弘扬的‘二棉精神’。”金山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华洁深情表述。
“二棉精神”源自原杭州第二棉纺织厂,凝聚着勤于奋斗、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品格。由杭二棉子弟学校发展而来的金山小学以“三维一体”框架——以“二棉精神”为锚、二棉记忆为资源、二棉原址为平台,开展走访老工人、对比今昔、课堂融入、体育节民兵方阵、二棉讲师团、校史馆记忆展等案例,让学生在触摸城市记忆中感悟精神。通过“追棉行动”、入队仪式、养老院慰问、百元挑战赛等实践,学生将学习转化为奉献,成为城市精神的传播者。十年实践使学校获评杭州市思政教育先行校、浙江省先进教研组,并承担教育部新教材试教任务,展示了以城市精神育人的成功路径。
一位家长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后表示,“二棉精神”体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展现了热爱岗位、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是新时代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服务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最终,这一切汇聚于“五育融合”的实践。通过“行走的课堂”、校园体育联盟、劳动教育清单等,萧山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丰富的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彩”时刻,实现全面发展。
据悉,此次学术会议除了主论坛,同步设置“城市教育空间重构、AI赋能教育变革、城市精神与大思政教育”三个平行论坛,从实践维度破解教育与城市融合的关键问题,让思想在交流中凝聚共识,让经验在分享中转化为行动。
“相信此次‘湘湖论教’学术会议,不仅是一场思想盛宴,更是一次对萧山教改实践的集中检阅。”萧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建平表示。
从夯实公平之基,到打造数智之翼,最终回归育人之本,萧山的“进阶之路”展现了一条系统化、可复制的区域教育现代化路径。其经验与智慧,将为全国“教育与城市共生”这一时代命题提供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