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恰好”之心 赴十二年戏约
在完成《镜花水月》乌镇首演的次日,赖声川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沈家戏园,接受记者的采访。从第一届到第十二届,作为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他见证了这座江南小镇与戏剧之间日益深厚的联结——不求规模宏大,只愿恰到好处。
节奏刚刚好:在水乡经纬中编织戏梦
每年都有众多国际剧目受邀来到乌镇,对于乌镇戏剧节的“国际视野”,赖声川有着清晰的定位。
他坦言:“乌镇不必追求如阿维尼翁戏剧节或爱丁堡戏剧节那样一年千部戏的体量,那在这里并不现实。”他更钟情于这座可以用脚步丈量的小镇:剧目数量恰到好处,剧场之间步行可达,餐厅、咖啡馆与茶馆都沉浸在统一的戏剧氛围中。在这每年的11个日夜里,不论男女老少,皆可“生活在别处”。
在赖声川眼中,乌镇跟戏剧的结合是天然的,“我自己也好,黄磊和孟京辉也好,我们开始在乌镇做戏剧节的时候,脑子里就只是做戏,我们已经不用再证明我们是谁。”
他说,一个好项目,背后一定有一颗很单纯的初心。大家用各自的经验和资源去做一件事,盼着它好,这一坚持就是12载。“未来?当然继续做。若问野心何在?坚持做、继续做,就是野心。”
故事正当时:热爱与热情必不可少
去年,赖声川以《江/云·之/间》补全了《暗恋桃花源》中江滨柳与云之凡缺失的40年;今年,他又推出新作《镜花水月》,创作力之旺盛令人赞叹。这部剧是赖声川为父亲的故乡江西会昌打造的,去年曾经在会昌的老屋里上演过园林版,此次踏上乌镇网剧场的大舞台,是一次全新的制作。
剧中融汇《山海经》的神话元素,引发广泛讨论。面对“这是否为文化输出”的提问,赖声川淡然一笑。他表示,若说创立戏剧节之初是打开一扇窗,让中国看见世界,也让世界看见中国,那么走到第十二届,他更在意的是“如何讲故事”。在他的戏剧中,虚幻与现实的交织与跳跃,始终并行不悖。
赖声川的作品总能吸引众多明星参与,何炅、郝蕾、谢娜、张杰等都曾加盟。这一次,陈妍希是主演。谈及选角,赖声川笑称一切皆是“缘分”。对演员有没有特殊的训练方式?“那总是有的。”赖声川狡黠一笑,“热爱与热情是必不可少的。”
乌镇戏剧节行至第十二届,赖声川称,没有喟叹,只有喜悦。看着第一届就来过的年轻人已渐渐迈入中年,而自己也在乌镇走过了古稀之年。有人采访赖声川,一上来就请他说说自己的“晚年作品”,赖声川哈哈一笑,他毫不避讳自己的年龄,创作之路还有多长,他也无法预料。每一部作品,想做就做了,而且要抓紧做。至于褒贬之声,赖声川表示,不会过于在意,“对创作者来说,夸奖与批评,某种程度上都是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