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让思政教育在实践中“深”下去 “活”起来
“同学们,请看这里,这本《长征记》你们读过吗?”昨天,临平第二小学的思政教师马燕带着孩子们上了一堂“档案馆里的思政课”。他们来到临平区弘临思政学院研习馆内的“档案里的初心故事”珍贵红色档案文献展前,一起回顾过去的故事。
据了解,弘临思政学院研习馆位于临平第二小学校园内,占地450余平方米,于昨天正式开馆。整个场馆分为四个区域,其中,“档案里的初心故事”珍贵红色档案文献展作为固定布展首次亮相中小学校园。
来到研习馆,孩子们可以沉浸式了解临平的历史及全区思政教育成果——在弘临少年志愿岗参加志愿者红色讲解服务,在珍贵红色档案文献展“零距离”触摸历史,在可同时容纳50名学生的弘临大讲堂参加活动……思政教育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
沿着临平教育的发展脉络追溯,可以发现如今的思政教育,不再是局限于课堂里的思想政治课。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模式,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从校内走向校外,让“少年中国”“强国有我”的殷切期盼早日照进现实,成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锚定这一目标,2022年2月,临平区成立弘临思政学院,探索打造思政教育优质载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活”字上下功夫,实施课堂教学和思政实践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其在实践中“深”下去,“活”起来。
打造优质课程 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我们带去的服装立体设计稿,都是用废弃纸张和边角料布头制作而成,现场同学们穿的扎染服装,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染料进行扎染上色,领导和嘉宾都对我们的无废作品特别感兴趣。”回忆起在2024年浙江省“国际无废日”展览上的经历,乔司职高的孙同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据她介绍,带去现场的作品都是乔司职高绿色生态主题校园特色项目“乔手无废课堂”的实践成果。
“我们将无废理念和行为与学生专业学习、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一方面,对接产业绿色发展需求,把绿色技能引入专业学习中。另一方面,学校把无废理念作为学生德育行为和素养的发展性评价,通过课程实践、校内外培训等方式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像“乔手无废课堂”这样极具特色的思政浸润式培育新样态在临平还有很多。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临平一小引导学生在文化探寻、社会服务等“假日小浪花”实践活动中收获文化底蕴与责任担当。聚焦临平历史文化,临平二小以“上塘河文化”为底色,打造了“上塘和韵,追光临平”思政特色项目,通过实地游览、贸易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文化根基,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运河小学则以蚕桑乡俗为引,构建起《运河蚕事》校本课程,围绕“养蚕、种桑、缫丝、织缎”四大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与劳动实践中感悟无私奉献的蚕桑精神……
临平的校园里,思政教育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焕发出蓬勃生机。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真正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眼下,这份“活”从校内拓展到了校外。临平区“加油吧·少年”五色五育体验地图遴选30个点位,涵盖红色教育基地、科技馆、农业基地等多种类型,让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以脚步丈量家乡土地,切身感受家乡的新貌。“弘正道”红色研学线路、“弘梦想”智能制造线路、“弘自然”绿色生态农业3条“弘立方”精品研学线路则通过丰富的文化、科技和生态资源,辅以区级研学手册《弘立方研学手册》,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研学单,确保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能够获得更深入、更系统地体验。
锻造师资队伍 让思政教育有“底气”
如果说临平区的思政教育是一场跨越时空、洞察万象的思想之旅,那么教师便是这段旅程的执灯引路人。
临平深知,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力量,是高品质思政教育的“底气”。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建强弘临思政学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通知》,临平逐步建设起一支汇集学校领导、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等力量的思政育人队伍。
如何让这支队伍拥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则需要政策和培育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健全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审查基本素养等一系列精准举措,临平在入口严把教师质量关。另一方面,通过联动浙江理工大学、地方专家、红色文化传承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奥运冠军等优质资源,临平区全面实施思政课教师培养计划,设立“弘临思政学院智囊团”,为教师们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我们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学术指导委员会,选派了12名高校思政课教授‘点对点’进校园开展指导。”临平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临平还组建起了一个由在杭高校教授、地方专家、红色文化传承者等组成的专家库,让专家“推门听课”、评课,为思政教师“问诊把脉”。
值得一提的是,在入门把关和专业能力培育的同时,临平还让教师先学生一步“走出去”。每年组织教师前往省市区级各类五育教育阵地进行社会实践与学习,以期让教师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理论通过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提高学生思政课的亲近感、获得感。
除校园内的专职思政教师外,临平也在不断寻找针对性更强的师资力量“外援”。
“我是俞樾纪念馆的馆长,也是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更是‘弘正道’红色研学线路的讲解员之一。”每当接待研学团,宓海滨便会如此介绍自己。与他一样更具专业度的校外“思政教师”还有很多,老板电器的工程师、田立方未来农场的农业科学家、江南水乡博物馆的专职研究员……他们与校内思政教师形成合力,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们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为美好教育的实践增添光彩。
凝聚思政品牌 让思政教育“深”下去
优质灵活的思政课程如璀璨星辰,照亮学生心灵;专业规范的师资队伍似坚实基石,筑牢教育根基。而托起这一切的,则是一幅全景式思政教育图景。
“弘正道,临未来”,是临平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盼,也是“弘临思政学院”成立的初心。“学院采用专班运行模式,由教育局一把手、学术指导组、综合统筹组、宣传报道组、运行保障组、实践督导组、科研探究组‘一办六组’构成专班,从实践指导、课题研发等多方面构建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以期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秀的时代新人,为临平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临平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拥有全局规划的顶层设计后,下一步便是勾勒细节。早在2022年,临平便以《关于全面推进临平区“弘临”思政学院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为依托,进一步明确了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围绕丰厚思政课程内涵、提升思政教师师能、丰富校内外思政资源、优化多形式思政学习四个方面不断细化,演变出多项切实举措。
具体来看,临平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实施“3+33+63”推进行动,即3所杭州市思政教育一体化先行校示范引领,33所弘临思政学院试点学校探索改革,63所中小学全面铺开。同时,临平同步构建“弘临”少年、课程、优课、名师等一系列评优办法,以此打造具有临平辨识度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如果说“弘临思政”教育体系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那么实践育人运行机制便是这幅画卷上的点睛之笔。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正在悄然发生变革。它不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家庭互动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
为此,临平区创新性建立了“党政领导+实践导师+思政教师+班主任+弘临少年”“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机制,以及“指导保障+成效考评+评优表彰”的实践评估机制。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堂到田野,从线上到线下,全面实现“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全覆盖,形成多维联动的实践育人格局。
在“弘临思政”教育品牌的支撑下,截至目前,临平区已培育“弘临”少年430名,开发“弘临”系列思政课程50门,开设“弘临”思政优课220节,打造“弘临”思政名师10名,建立“弘临”思政名师工作室10个、“弘临”思政学院试点学校及校外实践点位60余个。
临平思政教育的触角正不断延伸,向着更深入、更广泛、更有效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