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瓶窑以桃为媒为乡村振兴注入“鲜”动力
金秋十月,余杭区瓶窑镇窑北村的桃林里,迎来了一场秋日丰收。俞忠良轻轻托起一个套着纸袋的蜜桃,拆开纸袋露出里面金黄饱满的果实。“这是‘金秋红蜜’,成熟期在国庆期间,我们叫它‘国庆桃’。”俞忠良是杭州余杭毛元岭桃果专业合作社的社长,跟水蜜桃打了半辈子交道。
这些晚熟的蜜桃,不仅成功填补了8月之后本地蜜桃市场的空白,让大观山蜜桃彻底摆脱了“夏季限定”的束缚,更给桃农们带来了沉甸甸的增收希望——经试种测算,“金秋红蜜”量产之后,预计每亩能为桃农增收5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既是俞忠良对“种好一颗桃”十年如一日的追求,亦是瓶窑镇以桃产业铺就振兴路的“甜蜜答卷”。
2020年,俞忠良引进“金秋红蜜”桃苗时,许多桃农看了直摇头:“8月以后,桃树怎么可能结出甜桃?”俞忠良却有着自己的信念:“咱们大观山蜜桃品质虽好,但七八月份集中上市,市场容易饱和。”他敏锐地意识到,唯有拉开产季,才能让“好桃卖好价”。
引进新品桃苗只是第一步,本土化试种才是真正的挑战。面对杭州8月、9月气温高且降雨少的气候,俞忠良把试验林选在稻田旁,让桃树“就近喝水”;在防虫防鸟上,他坚持“挂果前少用药,挂果后不用药”,通过罩防鸟网、套袋、悬挂诱虫板及迷向丝等办法实现绿色防控;为了给桃树补足营养,他将鸡粪与羊粪混合发酵成有机肥施用。这套“组合拳”虽让亩均成本增加近千元,却换来了“金秋红蜜”的卓越品质:桃苗稳定性表现良好,单株产量可达120斤;果型圆润、软硬适中,甜度平均在15-20度,最高可达22度。
“好的技术就是要教给大家。只有瓶窑的桃子越来越好,‘大观山蜜桃’的名号才能越来越响。桃农们也能跟着沾光,有更多的收入。”在俞忠良的带动下,毛元岭桃果专业合作社逐步吸纳了100余户社员。等“金秋红蜜”种植技术全面铺开后,瓶窑镇两季蜜桃的年产值预计可近1000万元。
俞忠良在桃品种迭代上的创新探索,与瓶窑镇多年来打造“新桃花源”的布局不谋而合。
瓶窑这座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始终锚定“以桃为媒、文旅赋能、民富景美”的目标,全力打造既有田园诗意,更有致富活力的“新桃花源”。推进果树改植换种、推动品种迭代升级,正是瓶窑镇打造“新桃花源”迈出的关键一步。为此,瓶窑镇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鼓励农户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扩大规模。截至2024年,瓶窑全镇改种桃树537.45亩、新种462.52亩;发放补助365万余元,惠及桃农30余户。
与此同时,瓶窑镇的“蜜桃经济”跳出单一种植的范畴,朝着农文旅融合的方向推进。近年来,瓶窑通过举办“大观山蜜桃农文旅公益推广季”等系列活动,让“大观山蜜桃”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精心打造的“乡耕创收·水蜜桃采摘游”线路,让游客在桃园中沉浸式体验采摘乐趣,感受田园诗意。今年,瓶窑对蜜桃产业链进行了深度延伸,创新推出了大观山蜜桃精酿啤酒,实现了从鲜果销售到深加工、从田间地头到消费场景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