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杭州现代音乐节在浙江音乐学院启幕 奏响锐意探索之声
10月25日至30日,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的第六届杭州现代音乐节在杭州举行。本届音乐节吸引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艺术家参与,涵盖杭州爱乐乐团、美国太阳四重奏乐团、奥地利维也纳现代声音乐团等国内外知名团体,推出9场专场音乐会、1场现代舞专场、1场国际室内歌剧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4场驻节作曲家讲座及1场室内歌剧论坛等活动,以多元形式展现当代音乐与艺术的跨界探索。

多维架构,展现当代艺术丰富图景
本届音乐节延续“专业性、国际性、探索性”定位,在常规音乐会、作曲比赛等基础上,增加室内歌剧专场、学术研讨会等板块,形成“展演+学术+交流”的立体架构。演出内容兼顾现代音乐史经典与当代先锋探索,斯特拉文斯基、泽纳基斯、哈斯等国际作曲家作品与温德青、张昕等中国本土创作同台呈现。其中,9部世界首演、1部亚洲首演、21部中国首演作品成为焦点,包括奥地利作曲家哈斯为50架钢琴与大型室内乐队创作的《一万一千根弦》亚洲首演。该作以重构的声学逻辑与艺术美学引发关注,演出现场由海伦钢琴提供支持,体现艺术与乐器制造的生态联动。

学术层面,4场驻节作曲家专题讲座与1场室内歌剧创作论坛同步开展,乔治·弗里德里希·哈斯、庞·那荣等驻节作曲家围绕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转化展开研讨,国内外学者就音乐创作技法、当代歌剧发展趋势等议题深入交流,推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互鉴。
聚焦本土,传统根脉的当代新生
在注重艺术的先锋性、探索性的同时,杭州现代音乐节还力求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聚焦于在现代音乐中对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
基于广西大山地域风貌创作的《远山》、想象与现实交织的《草原悲歌》、以当代音乐语法实现传统意象的《绣·湖》、以古琴曲《酒狂》音高动机为基本素材进行创作的《琴》、以节气为灵感的《惊蛰》、追求中式美学表达与体会的《素锦弄花》《蜉·生》 、取材于中国意境画作的《橙红与深蓝的呼吸》《无题》等作品集中上演。这些作品将少数民族音调、古代文学经典、民间文学等元素重新解构,呈现传统根脉与现代技法的交融。
青年培育:赛事与教学双向赋能
作为国内重要的青年作曲人才孵化平台,“艺创奖”国际室内歌剧作曲比赛本届收到中国、巴西、意大利等5国19部作品。经初赛评选,《禁闭》《远离的家人》《一个女人的自白》3部作品入围决赛并于10月26日上演。自创办以来,该赛事已累计孵化百余部青年新作,覆盖室内歌剧、管弦乐等体裁,为现代音乐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此外,音乐节深度联动浙江音乐学院教学资源:作曲与指挥系师生新作同台,钢琴系参与《一万一千根弦》演奏,舞蹈学院创演“浙音现代舞专场”,实现教学、创作、表演、研究的一体化,推动艺术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惠民共享:无界艺术惠及公众
本届音乐节延续公益属性,除10月30日闭幕式音乐会需网络预约外,所有讲座、演出均免票入场,邀请乐迷与市民共赴音乐之约。正如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在开幕致辞中所言:“经过6年发展杭州现代音乐节已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窗口。现代音乐或许充满挑战与争议,却正是这种不妥协的先锋性,使其勇敢地拓展和探索了声音与思维的未知疆域,为一个多元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了一套心灵的导航。”

从经典回响到先锋实验,从国际对话到本土深耕,第六届杭州现代音乐节以开放的姿态,勾勒出当代艺术无边界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