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圈”出动能 向“新”而行

2025-10-30 14:42:30

在十三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西湖区作“深化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改革,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典型改革案例发言。近年来,西湖区以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省级试点为牵引,全面深化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改革,探索优质科创成果“书架”到“货架”的现实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区科技人才指数、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均居全省第2,R&D投入强度达4.53%,连续三年夺得省科技创新鼎。

从紫金港畔的实验室到云栖小镇的产业园,从高校案头的科研图纸到企业车间的量产产品,西湖区正以46所高校、科研院所为“智慧内核”,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科创画卷。

该区布局构建的环紫金港、环老和山、环小和山、环云栖、环之江5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已实现从“物理集聚”到“化学反应”的深度质变,成为全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引擎。

校地联动破难题

科研成果加速走出“象牙塔”

西湖区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18所高校中,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名校云集;28家研究院所里,海洋二所、715所等实力雄厚,更坐拥全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然而,“高校成果丰富、转化率偏低”却是普遍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西湖区创新思路,以大学周边一公里范围为核心,构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造“校区-街区-园区-社区”融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创新格局。

作为全区唯一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紫金港科技城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双核”智源,推动创新要素全链条、全周期、全域化转化。如今,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已吸引280余家浙大系、西湖大学系企业落地,还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创新深化改革试点。

配图1

2024年6月13日,加快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建设推进会暨环紫金港创新创业联盟揭牌仪式举行,为校地联动再添新动力

以西湖大学为例,该校孵化的企业已覆盖社区养老、低碳技术、行业标准重构等多个领域。如,李旭团队研发的“高维生物学+AI驱动药物发现平台”斩获创新大奖;姜汉卿团队研发的柔性变刚度机械臂,从机械臂细分赛道突围,已斩获韩国订单;王睿团队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让光电转换效率不断突破现有“天花板”……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表示,“西湖大学孵化的企业,有的技术走进了社区养老,有的产品助力了城市低碳发展,还有的成果正在改写行业规则。这些成绩,离不开西湖区为企业提供的应用场景、政策辅导和资源对接。”

配图2

2024年4月18日,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揭牌启用

全方位服务护航

助力“科研种子”长成“产业大树”

今年初,“杭州六小龙”火出圈,其中西湖区的游戏科学和云深处科技两家企业榜上有名。游戏科学打造了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云深处科技凭借智能机器人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这两家企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西湖区全方位服务护航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兼CEO朱秋国深有感触,“政府总会主动帮企业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需求。”回溯企业发展历程,其成长轨迹始终与西湖区的支持紧密相连。在企业提出急需独门独院的办公场地用于机器人测试的需求时,西湖区相关部门立刻行动,带领团队逐个考察场地,最终选定毗邻浙大紫金港校区、背枕宦塘河的紫金梦想广场。

办公大楼与宦塘河之间的一片绿地,草木葱郁、空间开阔,恰好符合机器人测试对场地的需求。本以为办公场地落定,机器人户外测试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没想到,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河道管理员考虑到绿地养护与河道环境安全,起初并不同意将这片区域用于机器人测试。得知情况后,属地街道主动介入协调,不仅在绿地两边搭设围栏,将其改造成专门的训练场,还定期安排草被恢复养护,由此彻底解决了此项难题。

这片普通绿地,已变成云深处科技专属的机器人户外训练场。2025年4月,云深处科技发布四足机器人“山猫”,也离不开这片“家门口训练场”的助力。

配图3

2025年4月,云深处科技发布四足机器人“山猫”

为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西湖区全面优化服务配套,推出多项硬核举措。在政策金融方面,组建由市场化直投基金、产业母基金群组成的百亿基金群,科创直投基金45%投向高校初创项目、85%投向新质生产力产业赛道。该基金成立以来,围绕“科创五环”直接审批投资项目97个,投资金额9.55亿元,带动社会融资70.8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杠杆率7.41倍。

新型要素服务同样给力:成立“西湖之光”算力联盟、金融行业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推动近3000台高校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场景创新服务上,西湖区成立全省首个区级场景创新服务中心,打造“科技八点半”“西湖链链看”等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平台,促成合作项目 88个。

配图4

2025年5月9日,科技八点半“元宇宙+”专场顺利举行

此外,西湖区还构建多层次支撑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前端孵化环节,建立6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数量全市第一,其中“国科大杭高院构建全生命周期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入选全省重大改革二季度典型案例;中端转化环节,落地区成果转化中心、浙江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综合体,探索高价值专利验证与跟踪机制,并在高校周边布局孵化载体90余个;人才保障环节,实施“英才计划”“青鸟计划”等,引育人才超40万,其中包括“两院”院士50人。

配图5

2023年12月26日,国科大杭高院HIAS科创园(总部园区)正式开园

生态聚合促升级

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创新”

今年9月的开学季,云深处科技多款四足机器人组成了浙大“迎新队”,为新生提供搬送行李、送饮料送清凉等服务,成为科技场景创新应用的亮丽风景线,还获得了外交部的点赞。这是西湖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活力的一个缩影。

西湖区对五大创新生态圈实施“一圈一方案、一圈一机制”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构建“公转+自转”高效运行体系,充分发挥每个“圈”的组织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推、组织共建,持续擦亮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品牌。

配图6

2025年3月19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一圈一试点”启动大会暨西湖云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开园仪式顺利举行

跨“圈”合作的案例不断涌现:在环云栖创新生态圈的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与环小和山生态圈多家企业开展物理与光电领域产业化研究;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的普健科技,在成功融资5000多万元后,还“链”上“圈”外的医疗机构,推动肝癌筛查医疗器械成果实现量产。

“在生态圈里,有大量从事生命科学行业的企业。我们也在和这些头部企业深入合作,希望在这个新领域共同探讨发展方向,更好地去赋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和如是说。

目前,西湖区“联动高能级平台引领空天智造产业贯通发展试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改革”“概念验证中心科创全生命周期赋能体系建设”3个项目入选省教科人一体改革专项试点,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面向未来,西湖区将把深化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改革作为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完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深度联动机制,实质性打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另一方面,推动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科技想象力持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林海燕 通讯员贾琳吴珂 图片由西湖区科技局提供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