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孩子乐意在家门口上学” “西湖经验”走向全国

2025-10-31 09:04:58

上周,全国小学教育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学术性最强的年度盛会——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杭举行,业界激起层层涟漪。

本次会议以“教育强国,深化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围绕小学教育改革,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及全国多所高校、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齐聚西湖,重点探讨教育家精神与教师队伍建设、AI赋能育人新生态、素养导向的学习变革、学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等前沿话题。

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下文简称《纲要》)年初印发以来,各地积极付诸实践。一批优秀的书记、校长分享了在政策研究、学校治理、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等领域的探索经验。作为东道主,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杭州市西湖区的教育实践,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正成为全国小学教育可参照借鉴的生动样本。

进校园、进课堂找到了什么“答案”?

西湖校园的这些做法被嘉宾称道

年会首日开幕式一结束,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与书记校长们便陆续走进西湖区的多所小学校园,在实地走访与深度聆听中,打开教育改革的新视野。

作为本次年会其中一个分论坛承办方,位于西湖区双浦镇的杭州市行知第三小学,迎来了首批参会嘉宾。校门口姿态各异的彩绘兔子成为校园文化的生动注脚,引领嘉宾步入这片教育新天地。这所今年9月刚刚启用的新校,既现代又温馨,一位随行参观的省外校长感叹:“校园宛如公园,充满生活气息,孩子们午饭后惬意漫步的场景令人难忘。”分论坛现场,听完校长楼叶通关于“儿童生活力教育”的分享,更多嘉宾理解了学校的育人理念——教师将高质量育人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模拟厨房、木工坊等校园场域中学习与生活,从而构建师生全方位的生活力。

在另一处分论坛举办地育才实验学校,嘉宾们深入课堂,观摩师生互动与精彩教学。学校围绕“素养导向”,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空间与课程设计,借助AI体育场、智慧教室等场景,全面助力学生素养提升。“这样的设计值得我们借鉴。”一位嘉宾对学校的整体规划赞不绝口。

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小学的分论坛中,校长包国勇向嘉宾介绍了学校的家校协同管理与思政一体化建设成果。与会者对学校思政教育成效以及求是少科院学生的个展作品印象深刻,反响热烈。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会议特设“AI赋能:重构育人新生态”分论坛。与会者围绕AI技术在个性化学习、智慧校园建设、教师角色转型等方面的潜力与挑战展开讨论,共识逐渐凝聚:须构建“人工智能+教师”协同育人新范式。在杭州云谷学校,北师大教育学院博士郑磊,就AI赋能教育的深层价值与发展阶段展开探讨,他指出,AI正重塑教育生态,影响学习场景、师生角色与评价体系等多维度变革。目前,多数学校仍处于从“解决单点问题”向“系统化应用”过渡的阶段,尚未实现全面融合的系统级解决方案。云谷学校坚持“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创办之初就将科技融入办学理念中,精心打造校园空间,积极引入AI教育应用,设立教育科技研发中心,教师自发成立AI研究共同体,通过AI辅助教学革新传统课堂。学校推动规范化管理、智能化升级,切实助力教师更好地支持每一位学生成长。

美丽校园背后藏着什么发展“密码”? 创新机制如何让教育更优质、更均衡

在主论坛环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培新对全区教育改革路径进行了深入解读,其“让更多孩子乐意在家门口上学”的主题演讲,赢得了现场嘉宾的广泛认同。演讲过程中,PPT每翻过一页,台下与会者便齐刷刷举起手机拍照记录。

美丽校园背后隐藏的发展密码逐渐显现。全国首创的教育集团化已在西湖区走过20余年历程,今年更是迭代升级迎来了新的机制创新。以杭州市行知第三小学为例,作为一所区域内的新学校与杭州市行知小学、行知第二小学构成一个“管理单元”,共享管理团队与教育理念,实施统一的教师管理机制,实现跨校区师资有序流动。这一机制使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学校,不仅拥有现代化校园的标配,而且能享受到成熟优质的教育管理与师资资源。

“我们认为教师是稀缺资源,优秀的书记校长及管理团队更是稀缺资源。”汪培新指出。西湖区搭建了数字化教师流动平台,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发布岗位,教师自主选择、学校自主接纳,实现“双向奔赴”。流动中也有学校反映教师流动性过大、机制不尽合理。“这恰恰考验学校管理层的水平。若教师持续流失,说明管理有待加强。”汪培新如是说。

为何坚持这样的机制创新?根本目的在于以机制活力撬动学校发展。调研数据显示,区内有一所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达45岁,在与新校或周边校组成管理单元后,教师平均年龄降至40岁。校园因此注入年轻活力,焕发新的发展动力。“同样,西湖区的管理干部跨校流动,如同为学校更换‘大脑’,带动整体思维更新。”与此同步,创新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创设覆盖教师全生命周期的激励体系,今年更是为担任正职校长书记满20年的干部设立专门的奖项。

如何在提升教育质量与公平的同时,实现育人价值与升学功能的统一?西湖区在区域教育治理、教育评价改革、温暖校园建设等方面的成果与实践,为更多区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参照。短短十几分钟的阐释,既道出了西湖教育的内涵,也展现了“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实现路径。

展望未来,西湖教育将走向何方?西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学明表示,教育是衡量民生温度与发展高度的关键标尺。西湖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围绕人口少子化、人工智能变革等时代命题展开深入探索,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广泛吸纳全国先进理念与实践成果,让“在家门口上好学”从愿景走向可感可及的日常现实,实现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AI时代教育改革应朝着什么“航向”? 为教育强国建设打下更坚实根基

“学会的含金量很高,我每年都参加,今年更是收获很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书记校长在交流中都提到这个共同的感受。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迄今已成功举办多届,足迹遍布北京、天津、杭州、长沙、广州、成都、南昌等城市。年会均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端交流平台,对推动全国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整体蓝图中,小学教育是根基所在。其发展质量,不仅决定着国民素质的起点,更深刻影响着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在发言中指出,没有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就难有教育强国的坚实根基;缺乏小学阶段的创新实践,人才的全链条培养也难以真正落地生根。

罗滨围绕“深刻领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智能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变与不变”“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行动”三大维度展开系统论述。她依托完善的政策框架,结合翔实的数据与典型案例,为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厘清了工作重点、指明了实施路径,也进一步加深了与会代表对《纲要》精神的理解。

她认为,当前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课题。例如质量内涵问题——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并重的背景下,如何科学界定“小学高质量”?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如何具体表达?面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的高质量标准又应如何构建?这些都需要理论层面做出有力回应。因此,针对当前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亟待破解的课题,本届学术年会通过5场主旨报告、4场分论坛、29个典型案例分享、4场专题沙龙及10所学校特色展示,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与会专家和代表一致认为,会议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聚焦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多元化的交流形式,深入探讨了教育家精神、AI赋能、课程改革、大思政育人体系等关键议题,这不仅回应了教育改革中具有普遍性的挑战,更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实践方向。

许多与会者对会议中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印象深刻。一位专家表示,这是一场专业精深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大会,让一代教育人更加坚定了办好教育的决心,同时也看清楚了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走向。

“主论坛会邀请当下最火的AI企业创始人来现场解读前沿技术,并探讨智能技术在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研发总监周燕鑫的“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主旨报告,让嘉宾们印象深刻。同时,嘉宾对“未来教师角色”等开放性命题也展开了深度思辨,大家认为人工智能虽不断发展,但它永远无法替代一位好教师眼中的光芒,以及发自内心对学生的关爱。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毛亚庆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这是一次继往开来、传承责任的高水平学术盛会。他还特别肯定了西湖教育在“一高三全”方面的实践,强调教育者应坚守育人初心,强化责任担当,以专业行动回应时代召唤。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胡鸿 通讯员 西教 文 西湖区教育局 供图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