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破立之间绘“富美”



群岭叠翠,江面如镜,在桐庐的青山绿水间,是1800年的光阴印记。
抓发展是抓共富,抓美丽也是抓共富,桐庐共同富裕最大的特色就是美丽。
去年9月, 桐庐吹响了“双百”攻坚的冲锋号,发布高品质美丽标杆项目清单。
一年多来,桐庐用一场持续深化的变革,从“美丽”进阶“富美”——从开始的美丽本底与标杆示范“双轮驱动”,到向共富共美内外兼修转变,再向体制机制综合提升迭代,积极探索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桐庐路径。
一项项群众需要解决的难题被列上任务清单,举一反三解决“一类事”,并逐步扩面提质,推动“一体化”改革。一个个“小而美”的点位被精心打造,勾勒出“桐庐处处有新诗”的画图;一处处“青山绿水”与农文旅融合,变身为火热的共富场景。
桐庐的探索没有停止。树立标杆,是全县上下的你追我赶;不断创新,力争在“美丽”赛道上持续领跑。
破与立 —— “一类事”破难攻坚
秋日夜晚,分水的夜市摊铺在街角一字儿排开,统一搭建的休闲棚成为一道风景线,游客们根据桐庐“烟火地图”就能来探寻桐庐美食。
做小吃的小蒋设摊时有着顾虑,“我们想设置特色外摆区域,吸引更多年轻客群,但又怕因不合规被罚。”面对小蒋的担心,分水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主动上门进行指导,既规范商家依法经营,又激发商业活力。
“点亮”烟火地图,是桐庐以“一件事解决一类事”的缩影。
碰到问题,不是单纯地开出一张“处方”,而是直面痛点,深层次去解决“一类事”难题。
桐庐县是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和县域集成改革的全省试点单位。2024年,在前期改革基础上,桐庐积极探索纵深推进改革的模式和路径,在全省率先实施“一个中心管执法”“中心以外无检查”的改革模式。
“去年9月底,县乡两级行政执法中心组建成立,市场监管、交运、环保、卫健以及综合执法等5个部门的执法人员进驻中心集中办公。”桐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张炎林介绍,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集中,而是通过执法业务集成,推动行业监管水平、行政检查质效、执法办案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大力探索“支部建在中心上”,推动党建、指挥、办公、法制、保障、考核、系统等“七统一”管理,建立了工作例会、统筹协调、业务交流、疑难会商、争议协调、公安保障等六项工作机制,实现检察监督、司法监督、纪检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等“五位一体”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依托中心加强全县行政检查工作的统筹协调,全面推行“中心以外无检查”工作机制,由中心统筹全县行政检查工作。今年以来,在不降低检查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全县行政检查次数同比下降66%,“综合查一次”实施率达86.7%。
向着群众的需求出发,朝着需要解决的难题迈进,从一个破解的难点寻求可能延伸的问题,用机制来形成闭环,彻底解决一些问题。
譬如,在解决停车难问题上,除了深挖闲置空地资源外,落实机关单位停车资源免费开放、拓展小区停车泊位错位共享、提升社会停车场供给效能外,还完善“停车一张网”管理系统,市民游客通过“桐庐诱导停车系统”便能知晓桐庐哪个地方还有空车位以及收费情况等,同时上线“一支队伍管违停”规范道路停车。
譬如,桐庐6家民营公交企业顺利实现国有化转型,公交一体化立足群众需求,优化公交服务,创新推出旅游通勤特色线路、就诊专线等45条特色公交线路,有效满足多元化民生出行需求,服务满意度达到99%。今年4月,智能化公交管理系统正式上线,确保公交车能够高效、准时地按照预定线路行驶。
再譬如,环卫一体化完成11个镇街环卫保洁业务国有化接管,国有化覆盖率提升至84.62%;原本的多头管理,改为桐庐县建发集团牵头抓总,积极探索市政、环卫、园林一体化运作模式,保洁区域从“分割”到“整合”,保洁人员从“专科”到“全科”,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
……
桐庐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以个性问题的解决带动共性问题的解决,使得城市的底板更显美丽,城市的管理更显温情,百姓更有获得感。
分与合 —— “聚合力”打造标杆
在瑶琳镇大洲畈,一座蓝白色调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格外醒目。当地村民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废弃的观景台,如今在项目创始人项恺的设计下成为“望·蓝色假日”休闲场所,试营业就吸引了不少前来打卡的年轻人。
如“望·蓝色假日”项目,桐庐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项目。
与瑶琳配套点缀不同,合村乡打出的是一套“组合拳”。
在合村乡后溪村,虽然过了旅游旺季,但淡季不淡。全景玻璃水滑道、亲子无动力乐园等设施错落分布,一群研学团的孩子正在这里尽情探索自然野趣。
依托杭州首个全域国家3A级景区的天然优势,竹溪乐园以竹林、溪流、田野为天然背景,规划了二十多项刺激与休闲兼具的体验项目。
这得益于合村以“春铁三、夏漂流、秋骑行、冬滑雪”为脉络的赛事体系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持续跃升。据统计,1-9月全乡累计接待游客81.3万人次,实现营收11403万元。与此同时,高端酒店、文旅综合体、停车场等关键工程落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硬核支撑。
今年8月,“畲美美·共富银行”在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游客集散中心上线。村民可通过参与环境卫生、乡风文明、公益志愿、产业发展等4类29个项目获取积分,积分不仅可兑换生活物资,还与“文明家庭”“最美庭院”评选挂钩,让文明行为既能收获荣誉,又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福利。近年来,中国畲族第一乡——莪山畲族乡立足“民族产业+民族文化”双融合方向,构建“产业+康居+民族”发展模式,着力激活农文旅体融合新业态,打造具有畲族风韵的共富示范区。10月28日,第五届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在这里启幕,通过“文化赋能产业、时尚助力共富”的创新路径,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
在工作中,桐庐提出并落实落细“六个一”工作机制,按照“13832”思路,打造“县城—中心镇—重点村”1条T型发展轴,深化“横美两山”等3个跨乡镇片区组团和8个跨村片区组团建设,推进32个标杆项目落地。
“这些‘富美100’项目,从申报到遴选、发布、使用全过程都是有管理流程的。”桐庐县委办副主任、大美丽办负责人潘艺介绍,在制度上,建立业务部门发布、桐庐县大美丽办牵头审核、乡镇(街道)自主申报、部门联合指导的高质量项目生成机制,从源头把控好项目质量。此外,建立优质项目培育库、储备库,对储备项目实施递进式培育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属地精准做好项目深化、融合、提质,全面提升争取政策机遇的竞争力。对一些跨区项目变“散装”为“整装”,集中资金、要素,全力保障项目快速呈现。正是这样的“一路追寻”,才使“富美项目”建一个,成一个。
稳与进 —— 美丽经济做优做强
迎着桂香,走进旧县街道合岭村,一侧是青山环抱的潋滟湖光,另一侧是农家小院式的民宿集群,转角的壁画与屋顶倾泻的“花瀑”相映成趣。
自“富美100”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合岭村投资300万元合力打造“美丽宿集”项目,全方位提升产业共富实力。
作为民宿集聚村,合岭已形成梯次发展的民宿集群,总床位数近1300张。蓬勃的产业不仅带动37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还保持年均新增民宿3家以上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该村加速丰满村庄业态,村综合楼招商完成并进入装修阶段,开业在即;亲水平台配套咖啡厅已开门迎客;共享餐厅装修完毕,正进行运营招标。合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邵小龙表示,这些项目的陆续投用,将有力夯实合岭村村集体经济增收基础,也将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特色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分水大路村则流转了1260亩优质土地,推出“新活米”品牌;创新探索“稻鱼共生”项目,鼓励农业主体实施“稻螺+稻鱼+稻虾+稻鸭”等多生态种养模式,并计划新发展稻渔2900亩,优化原稻渔面积4500亩;利用田间与前溪资源,推出水上乐园、亲子游乐园等休闲旅游项目。
与“单打独斗”不同,也有“联合作战”。譬如凤川和新合成立区域共富联合体,进行跨乡镇片区组团,总投资10亿元,建设内容涵盖凤川街道翙岗村、三鑫村、西庄村、三源片及新合乡全域共11个行政村,覆盖总面积约210平方公里。
凤川新合两地,以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家门口”增收模式,同时创新集体资产运营机制,让沉睡资源焕发活力。
在全县层面上,桐庐打造“桐庐旅游”“桐庐民宿”“桐庐味道”“桐庐马术”“桐庐影视”五张金名片,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前三季度,桐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179元,同比增长5.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342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01元,增长5.6%。
当看得见的投入与看不见的潜力相互激荡,桐庐乡村处处显现生机勃勃的共富生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