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浙江有多少种蕨类植物吗?来看这场展览

2025-11-03 08:59:03

有一种植物,是地球最早的陆生维管植物,是远古巨兽恐龙的食粮,是“黑色金子”煤炭的原始缔造者。你可能在花园里见过它们,或在餐桌上尝过它的嫩芽。每年六月,浙江“人缘指标”的杨梅上也盖着它们。它们就是蕨类植物。

浙江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强,潜心研究蕨类与苔藓植物分类已逾十年。今年9月,他策划了“蕨宙永光”——穿越亿年的蕨类植物展,通过“古蕨寻迹” “现蕨繁昌”“蕨代风华”三大板块,系统讲述了蕨类植物跨越亿万年的生命演化史诗。

“活化石”笔筒树

中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约63科、231属、2600余种(据《中国植物志》)。浙江分布有436种蕨类植物(据《浙江植物志》),其中不乏“活化石”。

2015年,温州苍南县大渔镇的一位村民偶然发现了两棵高约6米的大树,茎干上分布着椭圆形斑纹,他觉得不同凡响,于是上报了当地政府。经专家鉴定,确认这是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笔筒树。

这是一种桫椤科白桫椤属的蕨类植物,植株高大,树叶像一片片巨大的羽毛,树冠像一个巨大伞盖。因为茎干截面有圆圈花纹,可以掏空做笔筒,所以得名。

笔筒树起源于3.6亿年前的恐龙时代,而浙江温州是我国笔筒树自然分布的最北缘。本次展览特别展出了笔筒树的大型叶片,您可以近距离感受这种古老蕨类的巨大与神奇。

用根呼吸的水韭

2024年,杭州水生植物专家陈煜初和武汉大学刘星教授团队在《Phytotaxa》期刊上刊登论文,正式发表水韭属的两个新物种——生长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长乐林场的长乐水韭和生长于余杭区黄湖镇赐壁村的余杭水韭。

水韭叶片细长,虽然外形和韭菜叶有点像,但它不是长在水里的韭菜,而是一种濒危的蕨类植物。水韭和大多数植物都不一样,它们的叶表面气孔在浸水时常闭合,根茎能够从沉积物中吸收溶解的无机碳,补充叶片的碳源,用根呼吸。

这种习性让水韭特别喜欢微生物活动强度高的淤泥沼泽,吸收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

在浙江省内已发现并记录在案的水韭属植物共有六种,全部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分别是长乐水韭、余杭水韭、中华水韭、长兴水韭,东方水韭,保东水韭。本次展览,后面四种水韭的标本均有展出。

多样的繁殖方式

蕨类植物虽无花无果,却拥有令人惊叹的繁殖智慧。最常见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繁殖。翻开蕨叶,背面那些密密麻麻的“黄色粉团”,便是孕育孢子的孢子囊群。孢子成熟时,孢子囊会通过巧妙的机制弹射出孢子。

不同蕨类的孢子囊大小、形状及孢子囊群的排列方式都各不相同,成为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

除了孢子繁殖,蕨类植物还进化出多种高效的无性繁殖方式,包括分株繁殖和珠芽繁殖等,在特定环境下对有性繁殖形成重要补充。例如,珠芽狗脊的羽片上常生出小珠芽,成熟后落地便能长成一株新植株。而倒挂铁角蕨的叶尖珠芽甚至能在母体上直接萌发,实现快速的“复制粘贴”,开启省时省力的繁衍“轻松模式”。

本次展览精选了浙江自然博物院与上海辰山植物园收藏的丰富现生蕨类标本,包括70多种形态各异的蕨叶、60件蕨叶孢子囊标本,还可以通过高清视频,直观感受蕨类孢子瞬间弹射的奇妙过程。

此外,展览还汇集了39件珍贵的蕨类化石标本,这些标本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浙江自然博物院,时间跨度从古生代、中生代直至新生代,最早的已有约4亿年历史。其中,来自南极的新生代蕨类化石等部分标本为国内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地点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1楼临展B厅免费展出,将持续至明年2月28日。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张凡 文/摄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