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区发布“新就业群体友好地图” 1.7万名小哥变身治理“新生力”

“扎根城市、深入街巷”,上城区3万余名新就业群体,凭借职业特性成为基层治理最活跃的“神经元”。如何让这份“流动活力”既感受到城市温度,又转化为治理动能?11月5日,上城区打造“最美红巷”社会治理共同体暨全域深化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系统发布“十大样本”“十大指引”与“一呼百应”社会共治共同体三项核心成果,以178个小哥友好点位和140余个友好场景织就“友好地图”。

双十成果发布 织密全域友好网络
“奔波路上有歇脚的地方,吃饭有优惠,住房有着落,这样的城市太暖心了!”在推进会现场点亮的“新就业群体友好地图”前,外卖骑手李师傅指向屏幕上的服务站点,连连点赞。
这张地图集成了178个“尚小驿”服务站点、53个友好食堂、80个爱心商家等资源,让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在家门口、工作地就能解决。
这份温暖的背后,是上城区精心打造的“十大样本”托底。从建成1个区级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和178个“尚小驿”的“暖新驿站”样本,到推出9.9元爱“新”餐的“生活关怀”样本;从“诺巢公寓”解决住房难题的“住房保障”样本,到全省首个直播人才学院赋能成长的“技能提升”样本,十大样本覆盖组织建设、生活关怀、成长赋能等多个维度,构建起全方位的友好生态。其中,178个综合服务站点如同散布在街巷的“暖心港湾”,提供饮水、充电、热饭等24项标准化服务,让小哥奔波途中有了临时的“家”。
为让“点上开花”变为“面上成景”,上城区同步发布“十大指引”,将友好场景延伸至街道、社区、商圈、医院等十大类型,明确建设标准与实施路径,精准破解“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现实问题。“以前配送高峰想找个地方歇脚充电都难,现在不管是商圈还是小区,都有专门的服务点,太方便了。”李师傅的感受,正是“十大指引”落地见效的生动写照。

双向奔赴同行:从“被服务者”到“治理伙伴”
服务有温度,参与有舞台,上城区通过“一呼百应”社会治理共同体,让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与“新生力量”。
基层街道的创新实践,让这份“双向奔赴”更具活力。望江街道手握“三把金钥匙”,破解新就业群体“归属难、融入难、发挥难”三大课题。以“党群服务”为钥,精准选址打造小哥驿站,与9个“尚小驿”联动构建十分钟暖心服务圈,还牵头制定全市首个外卖骑手与网约配送站点友好公约,让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以“情感认同”为钥,通过“小哥圆桌会”累计收集落实建议60余条,开展年夜饭、邻里日等活动拉近距离;以“治理赋能”为钥,组建66人线下志愿服务队和20名线上“骑手哨兵”,今年以来上报消防隐患、路面障碍等线索51条,敏感舆情信息29条。

如今,越来越多新就业者主动融入治理大局。目前,全区已有200余名外卖骑手加入志愿服务队,今年累计上报楼道杂物堆积、市政设施损坏等问题110余起,用“随手拍、随手帮、随手宣”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
“我们将以更实举措织密服务网络,以更高标准优化治理体系,让‘在上城,很温暖’成为共识。”上城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城将持续深化“双十”成果推广,到2027年累计建成各类服务站点不少于230个,推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共生共荣,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上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