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亮相

2025-11-12 07:53:31

六百多年前,在富春江畔,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着笔,绘就了那卷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墨痕里藏着江水的温润,丘山的苍茫;笔锋下有着一叶扁舟的淡然,也有茅亭静听松涛的闲适。他画的不只是山水,仿佛是天地间最从容的呼吸,是时间最本真的模样。

11月11日至12月7日,《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于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四层富春山居厅“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中展出,在这里与六百年前的富春江“重逢”,置身于那幽静深渊、超凡脱俗的山水间。

配图1

8点40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的大门还没开,就已经有很多观众在门口,翘首以待。

来自江西的张先生觉得自己很幸运,刚来杭州就赶上了看《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的机会,他说:“很多年前展出的时候,我老婆和孩子来看过,为此小孩还写过看展的观后感,对我也很是触动,所以今天我特意来看看,弥补之前没有看到的遗憾。”张先生排在第二个位置,显得格外激动。

配图2

大门刚开,大家立刻赶往四楼富春山居厅,只见《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徐徐展开,正隔着玻璃、隔着岁月,静静等待着每一个为它奔赴而来的人。

热爱历史的聂同学在日本旅行时,看到浙博即将展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的消息时,立刻买了机票飞了回来,她说:“我非常喜欢历史,之前在浙博孤山馆区见到过阿育王塔,《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是我心心念念想看的,我想上大学后选择考古专业,这样离文物能更近一些。”

配图3

很多观众来看《富春山居图》是因为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实关于黄公望本人及《富春山居图》作品,还有更为令人感慨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为道友郑无用所作,写富春江景,该卷原长约746厘米,因经历火烧而分成两段,现今分藏两地:前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卷自问世以来,流传过程辗转坎坷,甚至遭到火殉。明末清初,此卷由吴正志传给其三子吴洪裕,吴洪裕十分喜爱,临终昏聩之际,命人将此画卷投于火中,焚以为殉,幸被其侄吴贞度以它卷自火盆易出,卷分二段,前段毁去一截,经吴其贞收藏,名为《剩山图》。《剩山图》于1938年被吴湖帆购藏。1956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购,后移交入藏浙江省博物馆。

配图4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虽为烬余本,但图中峰峦苍茫,一丘一壑,俨然富春在望。黄公望的笔墨自董源、巨然而来,平和冲淡,沉稳放达,其常以长短披麻皴写山,山头多矾石,山脚、树根以浓墨提点,平和中透出苍郁蓬勃之气;画中林屋相隐,远山平,近波缓,草木葱葱茏茏,尽显富春山水的生命力。

浙江省博物馆艺术研究部谢佳玲向记者介绍:“过去十年间,我们已陆续展出这幅作品达8次。对于一件元代纸质绘画而言,这样的展出频率已属较高。考虑到观众强烈的观展愿望,同时兼顾文物本身的脆弱性,纸本对光照、温湿度极为敏感,不宜频繁展出,我们希望给予文物更多‘休养’时间,以更好地延续其保存状态。”

据了解,《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目前已初步规划实行“一年一展”的机制。如遇到特殊情况,将根据馆内整体工作计划和文物保护状况综合评估后再行确定。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王潇雨 沈雁容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