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陡门58号”到“种地星球” 探索农文旅融合的“西湖经验”

2025-11-21 11:08:28

位于西湖区三墩镇的“种地星球”,这几日陆续吸引了数万名来自全国的“禾伙人”——热门综艺《种地吧》的粉丝,共享丰收的喜悦。眼下,风吹稻浪,收割机在田间轰鸣,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禾伙人”们弯腰的身影随处可见,有人将稻穗扎成手捧花,有人蹲在田边细心摘下谷粒,装入印有“种地星球”标志的玻璃瓶中。

三年前,这里还只是地图上不起眼的“后陡门58号”。现在,“种地星球”已成为一个符号——既是种地少年用青春与汗水浇灌的乌托邦,也是西湖区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在这片土地上,一株株稻穗,正悄然串联起从屏幕到田野、从情怀到产业的全新生态链。

沉浸体验:

从线上共鸣到线下共情的情感连接

从线上观看节目到线下亲身参与,“种地星球”构建了完整的情感体验闭环。沿着水杉大道走向稻田,十个摇曳的气球人仿佛在迎接每一位访客。“原小龙虾养殖基地”“初代大棚旧址”等打卡点前,年轻人举起手机,努力将综艺《种地吧》中的画面与现实场景重叠。而开园以来的首个丰收节正是在这稻香中温暖启幕——稻田拾趣、后陡门夜市、丰收穿搭分享会、家乡好物推荐等活动轮番上演,让五湖四海的“禾伙人”相聚在这片金黄中。

这片土地拒绝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据了解,“种地星球”以农业为基底,600亩农田既是节目的拍摄场地,也是全国的农业专家交流、农产品研发、新农人聚会的平台,更可以开放给公众进行农业研学、农事体验,游客可沿着“少年耕作轨迹导览线”,亲手触摸那些曾被汗水浸润的土地。麦芒餐厅里,冰镇酒糟小龙虾、玫瑰鹅肝等节目同款菜品备受欢迎;夜市摊位上,稻穗花束与手作饰品成为热销品;水稻田埂边,有孩子一猛子跳下去,双腿入泥直至膝盖,却是满脸欢笑——这种与泥土的真实接触,正是丰收最直接的体验。

情感共鸣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特质。65岁的退休教师陈阿姨在田埂边蹲下,轻声告诉孙子:“你看,大米就是这样来的,每一粒米中都有时间的味道。”同样的地方,种地少年曾在节目中感慨道:“我们的‘回家路’,其实是跟着乡村振兴的脚步,一步步从‘客人’变成了‘主人’。”“后陡门58号”已从一个普通门牌,升华为无数人心中向往、热情、奋斗与希望的象征。

此外,丰收穿搭分享会、十个勤天玩偶巡游、NPC游园游戏等特色活动持续开展,晚上的篝火晚会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据了解,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丰收节期间,后陡门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超35万人次,“种地星球”单个周末的访客人流最高超过4.5万人次。丰收节后,“种地星球”还将开启名为“感恩”的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共织暖冬、时光信箱、冬日懒洋洋等环节,邀请“禾伙人”常回家看看。未来,游客还可以在田间聆听民谣演出、欣赏明月,感受土地带来的宁静与治愈。正如“种地星球”工作人员所言:“这些不是‘表演’,而是让大家看见,乡村文化是活着的、可触摸的日常生活。”

产业赋能:

从流量吸引到价值创造的西湖实践

如果说情感连接是入口,那产业赋能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湖区通过“种地星球”项目,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从“流量”到“留量”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以“勤天小镇”为核心的特色商业区,已成为多元业态的聚合平台。“禾伙人公社”里,粉丝们抢购鲜花饼、打卡少年们使用过的同款物件;“爱侬合作社”的手工沙棘皂和芫根颗粒饮料供不应求;“后陡门58号”邮局的每日邮戳成为热门收藏品;而“十个勤天品牌体验中心”的文创周边,更是将IP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数据显示线下流量爆发式增长,十个勤天《等枝桠、成繁花》演唱会期间吸引近10万人打卡;中秋国庆期间,配合玩偶巡游、后陡门“嘻游记”市集等活动,吸引近20万人次打卡;眼下“后陡门的春夏秋冬”民宿未来90天已全部约满。

这套商业模式的成功,源于西湖区对IP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在地化融合的创新实践。每个店铺都不是简单的商业复制,而是与节目内容形成强关联:烧饼店售卖的是少年们深夜加班时最爱的梅干菜烧饼;民宿里还原了他们在后陡门生活的真实场景……这种将内容转化为消费场景的能力,让“种地星球”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吸引力。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产业带动效应上。“小丰收”助农直播间里,西湖龙井茶上线3分钟售罄,成交额达82万元;“518爱侬日”联动全国15家农文旅直播间,全平台观看量超1.4亿次。曾经为销路发愁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周边面馆、理发店因客流增长而生意兴旺;属地政府联动公交公司专门增设“种地星球”接驳专线。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西湖区推动的“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创新。通过政府专班每周协调推进,企业投入资源打造场景,年轻人用创意激活传统农耕——三方合力下,这片723亩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农田,而是发展成为集合农业研学、萌宠互动、市集演艺等功能的“乡村新场景”。

西湖区通过“种地星球”项目,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将乡村变成主题公园,而是让土地本身成为主角,让农耕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呼吸方式。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小稻穗孕育的丰收梦,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为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湖经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项捷 西湖微融圈 谢雯艳 何烨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