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苑:“民呼我为”的治理新范式

2025-11-21 11:11:10

乐荟市集。

翠苑文一路“民呼我为”特色街区。

初冬的杭州,阳光和煦,西湖区翠苑一区的居民们将换季的旧衣物打包,熟练地扫码、投放到“家门口”的智能回收机里。这一日常场景,正是“民呼我为”理念的生动写照,不仅回应了群众“闲置物资处置难”的呼声,更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践行了环保惠民的新风尚。

在小区“幸福之窗”雕塑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十六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扇“窗”,见证了一个老牌宜居社区二十余年的温暖坚守。如今,这份源于0.21平方公里社区的为民初心,正悄然越过小区的围墙,漫溢至车水马龙的文一路,将一条汇聚618家商户、服务近5万常住人口的繁华街区,打造成一片全新的“民呼我为”实践热土——从精心雕琢的社区“盆景”,到生机盎然的街区“风景”,翠苑街道的治理创新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跨越。

破墙而出:

“民呼我为”叩响街区治理之门

天气降温,但文一路“民呼我为”特色街区却一片暖意。“乐荟市集·烟火暖食集”为居民带来舌尖盛宴,也提升了商户营收。这正是街区创新治理、促进商居融合的生动缩影。未来,“乐荟市集”将在宋江菜市广场常态化开展,并拓展亲子活动、手工非遗、农副产品等不同市集主题,增强互动、丰富体验。

然而,这片繁华街区曾面临治理困境:由于缺乏专门的服务管理队伍,商户长期处于“围墙外”的治理真空地带,非机动车乱停、占道经营等问题频发,七成餐饮商户因油烟问题与居民关系紧张。治理的破局始于理念革新——翠苑街道创新“街区党委+商户联盟”模式,以全市首家街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阵地,打造商户之家,构建起“服务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治理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治理新格局。

治理效能的提升,根植于制度创新与精准服务的双轮驱动。翠苑街道配强实体化办公力量,推行“片区书记+商户网格长”轮值制,通过线上“你好·创业者”平台与线下“听呼四法”构建精准响应链,建立“即时响应”机制:线上诉求1分钟派单、3日内办结;线下问题第一时间处置,确保商户诉求件件有回应。针对商户发展的核心诉求,该街道创新服务供给:“文三GO”App与“乐荟市集”双管齐下破解引流难题,有文创店订单增长超39%;新增300个车位、开设“四点半课堂”缓解停车难、托管难;通过“法小翠帮帮团”、“三色码”管理、“三不罚”等机制,营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优质营商环境。

激发治理的内生动力,是实现街区长治久安的核心。翠苑街道着力推动商户从“受益者”向“贡献者”转变:16名商户网格长成为治理前哨,75家“红色商户”和82家“联盟商户”亮身份作表率,与7支服务队形成治理闭环。一年来,200余名商户志愿者开展427场活动,实现了从“要我做”到“一起做”的深刻转变。文一路街区的创新实践,为探索多元化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全域绽放:

从“民呼我为”到“企呼我为”的升华

文一路街区的治理经验正从街面商铺延伸至楼宇平台,实现了服务对象从居民、商户到企业、人才的全覆盖,完成了从“民呼我为”到“企呼我为”的深化拓展。

在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党群服务中心,“萃+”品牌成为服务青年人才的第一站。今年夏天,翠苑街道文三数字商务社区发布“萃+家”品牌,首场活动“你好,萃青年”为20余名应届毕业生点亮了职场引路明灯。活动不仅解读了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更发布了实实在在的“撑伞计划”,从免费住宿到1折摆摊优惠,从专属理财到技能培训,为职场新人遮风挡雨。与此同时,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化身“行走的办事大厅”,将社保、医保、营业执照变更等政务服务直接送进楼宇,变“企业跑腿”为“政府上门”,擦亮了“企呼我为”的温暖底色。

在北高峰科学家会客厅,“企呼我为”化身为驱动创新的强大引擎。这个位于华星时代广场顶层的空间,远不止是一个物理场地。它构建了一套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为核心的助企机制,如同一个高效的“创新链接器”。一家专注低空经济的科技企业在跨省落户时遭遇融资和政策瓶颈,会客厅主动介入,联合街道提供临时空间与精准辅导,最终帮助企业成功获得信用授信、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北高峰会客厅已吸引来自剑桥、斯坦福等全球名校的23位科学家,成功招引12个尖端科技项目落地,预计为西湖区带来上亿元年营收。在这里,“企呼我为”从解决单个难题,升级为营造一片滋养创新的“热带雨林”。

面向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温暖的呼唤同样得到了回响。遍布街区的骑手驿站是他们奔波途中的“加油港”。翠苑街道注重引导这群城市“毛细血管”的活跃力量融入治理体系,鼓励他们成为社情信息员、文明宣传员,将他们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共同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民呼我为”的网络覆盖得更加缜密与包容。

从社区到街区,从商户到企业,翠苑街道的实践展现出一条清晰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起点,通过精准响应和主动破圈,最终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这条从“盆景”到“风景”的攀登之路,为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翠苑范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项捷 西湖微融圈 黄巧英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