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塘:在艺术沃土中培育产业新态

2025-11-21 11:12:49

深秋的西湖区转塘街道,艺术的气息在空气中静静流淌。在BAC艺术社区的阶梯广场上,居民与游客手捧咖啡,耳畔飘来浙江音乐学院学生即兴演奏的旋律;不远处的无垠之境市集里,三五成群的中国美院学生穿行其间,艺术氛围与市井烟火在此和谐相融……

“十四五”期间,转塘街道充分发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两所“顶流”艺术院校的集聚优势,沿美院北街至南街打造了集“音体美、吃喝玩购逛、产学研用”于一体的融合型艺术街区——“塘人街”艺术街区,并重点推进BAC艺术社区、无垠之境艺术社群、美遇集艺术大院三个示范项目,构建起差异互补、多元共生的艺术消费新场景,探索出一种以艺术创意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新生态。

特别是近一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与生态培育,转塘街道成功推动“塘人街”艺术街区“出圈”,使其成为艺术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也为街道经济产业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

政策引路,畅通人才回归渠道

“艺术是转塘的底色,我们正在搭建平台,让分散的业态形成合力。”BAC艺术社区与无垠之境的主理人肖君道出他回归的初心。作为在美院周边从事美术培训二十余年的毕业生,他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09年随美院象山校区将艺术培训机构迁至转塘,2024年借“塘人街”艺术街区的建设,实现了从单一艺术培训向构建艺术产业生态的跨越。

肖君的成长轨迹,与转塘街道的政策引导同频共振。为培育优渥的创业土壤,街道将原限于艺创小镇的文创企业扶持政策辐射至整个街区,活用环之江文化创新圈“五类十条”、“四上企业”纳统等政策资源,并深化“为企服务站”机制,安排楼宇专员提供一对一服务。

精准的政策“滴灌”,催生了艺术产业生态的蓬勃生长。目前,“塘人街”艺术街区已引进白塔岭画室、央视综艺导演主理的DABAO旅行商店、手上建筑工作室、熟道文化零食铺等80余个多元业态。BAC艺术社区更形成完整产业链:三楼以下为商业配套,四楼以上则按主题划分,涵盖美术培训、艺术酒店与创意办公等。

“这里已形成完整的艺术生态圈,学生感受多元艺术,创业者找到合作伙伴。”肖君表示,“在BAC开一家店,从品牌标识设计到室内装修几乎都能内部完成。”

今年11月,转塘街道进一步出台街区专项扶持政策——对艺术画廊、独立设计师品牌、数字艺术工作室等核心业态,在租赁面积达标后给予实缴租金补贴;同时加码“首店经济”与“原创力量”,对符合标准的店铺提供一次性奖励与落户补贴。

“我们希望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与多维激励,完善企业培育机制与街区配套生态。”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强化“塘人街”艺术街区的主题化、生态化运营,营造独具魅力的“慢生活”艺术消费氛围。

“塘人”共创,激活艺术生态循环

政策的引导为街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人才的共创则让“塘人街”艺术街区真正“活”起来,实现了生态的内生循环。

“树的一百种艺术表达计划”项目就是最好印证。项目以辖区内树木为天然媒介,通过艺术创作增强街区文化氛围与互动体验,现已落地六件作品。其中,《你好呀!树精灵》以编织技艺构建出拟人化树精灵形象;《fafa,想开了》采用编织与悬挂结构,呈现花朵绽放的瞬间;《因你而开》则通过感应技术,在行人经过时触发花朵层层展开的动态瞬间。“现在的转塘,艺术建筑、业态与社区形象日益丰富,我自己的作品也融入了街区建设,来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有归属感。”纤维装置艺术家毛一鸣感叹。这种将公共空间、社区居民和艺术创作紧密结合的模式,正是转塘艺术生态“由内而生”的体现,它创造的不仅是作品,更是独特的街区认同感和文化吸引力。

与此同时,BAC艺术社区和无垠之境两大平台也为街区持续注入活力。BAC艺术社区通过艺术循环市集、冰饮节、落日音乐会等活动拉动人气,国庆期间带动客流同比增长60%,消费同比增长30%;无垠之境则定位为“烟火气+艺术”,依托原转塘老街的烟火气息和政府支持下的较低租金成本,聚集了更多小而美的艺术业态,成为人才创业的试验田。

从自然树木变身艺术展场,到定期市集带来的人气汇聚,再到央视《你好 时光》综艺前来取景……艺术人才从“参与者”蜕变为“共建者”,推动街区从物理空间向文化IP升级。

如今的“塘人街”艺术街区,艺术与产业交融,个体与社区共进,奏响了一曲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动人乐章。展望“十五五”,转塘街道将继续完善政策与服务机制,深化“党建+艺术+人才”发展模式,推动这片艺术高地向更具韧性与活力的产业热土迈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黄冉 西湖微融圈 毛珮瑶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