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打造科产城人融合新典范
这两天,在留下街道小和山科学城内的共享直播间里,浙江外国语学院摩洛哥籍留学生AYMANE在镜头前向非洲国家网友介绍杭州的文创产品。他的搭档叶俊豪,半年前从该校跨境电商专业毕业后,已成为小和山科学城内的“运营新星”。这一“校内上课、园区实践、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场景,正是留下街道在“十四五”期间,以“环小和山创新生态圈”为核心引擎,奋力打造西湖区“科创强街”战略支点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西湖区精准布局“科创五环”,即五大创新生态圈,全力构建创新策源与成果转化的首选地。“环小和山创新生态圈”凭借其独特的高校赋能、场景驱动与全球视野,已成为“科创五环”中动能澎湃、生态完善、形态前沿的关键一环。在这里,一幅校地共生、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校地共生,构筑没有围墙的“创新雨林”
创新生态的竞争力在于核心要素集聚。留下街道围绕“一高校一园区”的策略,不满足当简单出租物业空间的“房东”,而要精准扮演生态“园丁”,系统性重组高校资源、校友网络与城区产业空间,构筑起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雨林”。
曾经的汇峰国际写字楼被升级打造为“浙外小和山科学城跨境电商产业园”,这同样是一次机制创新——留下街道提供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学校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市场机构负责专业化运营,三方合力打造集运营、人才、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自筹建以来,该产业园已招引24家跨境电商产业链企业,其中近半数与浙外血脉相连,6家为校友企业,形成从技术研发、平台运营到商品出海、直播带货的完整生态链。校友企业杭州景烁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志灵的“回归”,就是被“楼下交流、楼上合作”的产业氛围和实实在在的租金优惠、产业链配套所吸引。“我们计划引入AI客服,隔壁学弟的公司正好业务对口,一拍即合。”刘志灵认为产业集聚能提升创新协同的效率。
更为深远的是,园区不仅是企业的竞技场,更是培养人才的“黄埔军校”。刘志灵多了一个“校友企业家讲师”的身份,定期返回母校传授实战经验。与此同时,企业的项目成为学生毕业设计与实践的真实课题,产业园配备的共享直播间、智能选品区则让浙外的英语和小语种专业学生以及留学生在“跨境直播”的新赛道上有的放矢、发挥所长。据该校国际商学院、创业学院党委书记邱萍介绍,今年以来,已有一百余名学生进入产业园实习实践乃至就业。这种“人才培养—产业集聚—反哺教育”的闭环从根本上纾解了产业升级与人才供给的脱节之困。
此外,校地合作更延伸至金融支持等关键环节。小和山科学城企业杭州仟校科技在与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后,因资金投入剧增一时难以周转,属地部门迅速协调杭州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量身定制贷款方案,最终帮助企业获批高额低息贷款。目前,小和山科学城通过资金链党支部已累计为辖区企业协调融资1.06亿元。
场景赋能,开启万物生长的“应用革命”
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需要广阔的应用场景才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留下街道以“一企业一场景”为利器,主动为新技术、新产品开辟“试验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一场深入肌理的科技“应用革命”。在东穆坞村茶园,65岁的茶农章建明首次穿戴髋部助行外骨骼设备,惊喜地发现“一抬腿就有股力推着往上走”,以往需要中途休息数次的上山路,如今一气呵成。无人机也成为“运输能手”,将茶农的午饭送上山,又把新采的茶叶运下山,一次能负重60公斤,效率倍增。在和家园小区,巡扫机器人“大黑”与洗地机器人“小白”正式上岗。依托AI算法与多传感器融合,“大黑”与每小时可高效清扫6500平方米,“小白”则能自主完成地下车库的洗拖、吸尘和消毒。
为进一步打通企业发展中的堵点,小和山科学城依托“西湖链链看”平台,为辖区企业精准对接资源,比如通过专项对接会精准匹配中船715所资源,帮助永邦科技和量子科技突破瓶颈。“从提交需求到解决困难只用了3天,这种‘管家式’服务让我们倍感温暖。”永邦科技负责人表示。据悉,园区目前已累计促成成果转化项目39个。
为确保这场“应用革命”的系统性与持续性,留下街道创新推出“科技村长”机制——来自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23位专家教授,被聘为辖区15个村社的“创新参谋长”。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卢纯福在担任屏峰社区“科技村长”后,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已成功招引两家校企合作企业落地研发中心。这支人才队伍实行执行委员会负责制,定期轮值,组织交流,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共享与高效配置。
从跨境电商产业园内无国界的商业碰撞,到茶山、社区里科技与民生的温暖相拥,“环小和山创新生态圈”的故事,是留下街道打造“科创强街”战略最有力的证明——真正的创新驱动发展,是构建一个能让人才、技术、资本、政策等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自然生长的热带雨林式生态系统。在“十四五”的恢宏乐章中,留下街道以一片山的空间,奏响了西湖区迈向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