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不辞行路远 时光早晚到天涯 无惧岁月沧桑,道路在脚下延伸; 历经风雨考验,幸福在手中铸就。 有这么一群特殊的杭州人,不远万里,肩负使命,翻山越岭奔走。他们感受过苗乡侗寨的活力、塞上江南的丰饶,也见证过戈壁雪域的辽阔、盐湖沼泽的荒凉,却始终目光如炬、信念如铁。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杭州援派挂职干部人才。 2019年,杭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选派了800余名优秀干部人才,立足“杭州所能,援区所需”,奔赴西藏、新疆、青海、宁夏、贵州、湖北、吉林7省(自治区),开展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为受援地区谋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促融合,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书写杭州大爱。 传道授业 播撒火种 教育骨干对口支教育英才 扶贫要扶智,治贫先治愚。远赴千里之外的援青教师郑文礼,用70余天不间断的坚持和每天15分钟连走带跑的清晨检查,带动晨读成为青海德令哈一中的尚学风气。 青海之外,新疆、湖北恩施州、贵州黔东南州亦是桃李芳菲处——对口支援阿克苏市的杭州援疆干部,积极打造“杭派15年美好教育示范线”,举办“智慧+空中丝路课堂”20余讲,培训教师4500余人次;恩施州推进两地教育“四同步”“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等项目逐渐成为教育帮扶品牌;而在黔东南州,“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早已经成为全州中小学校长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的良好平台,教育“组团式”帮扶已扩展至全州16个县(市)的19所学校。“杭黔扶智班”“萧从励志班”也相继开设,招收贫困学子315名。同时,还通过“1+2”“2+1”等联合培养方式,输送345名贫困学生来杭就读…… 千千万万个“郑文礼”“陈立群”扛起教育大旗,种下精彩未来,知识的火焰遍洒边陲大地与苗乡侗寨,受益的不只是莘莘学子,也给当地的教师团队和有志青年创造了锻炼提升的机会。 医者仁心 济世帮困 医疗精英对口援助结硕果 接过前援友的接力棒,第九批援疆医生宋晨为患者艾合买提实施了阿克苏首例输尿管镜直视下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出院时,艾合买提用流利的普通话,称赞杭州援疆专家的医术、医德和医风。 来自受援地区的真挚感谢,温暖着杭州援疆干部和人才的心,也让他们推进医疗工作的步伐更加坚定。 在新疆,对口建设的杭州—阿克苏市、杭州—色尼区医院远程会诊平台以及阿克苏市人民医院的“中医特色骨科工作室”,在服务患者、节约资金上成效显著,群众看病成本下降约85%。 在贵州,作为黔东南州从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张石钧领衔的医疗帮扶团队,协调萧山传化基金会投资500万元用于90所村级卫生室新建、改建和设备配置,有力提升了从江县医疗技术能力。 在湖北,深耕恩施大地的恩施州工作队,帮助当地建成胸痛中心、急救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等诊疗平台,捐建远程病理中心,改建乡村卫生所,开展乡村医生专题培训等活动,为健康扶贫、深度攻坚贡献了杭州力量。 安居富民 深度扶贫 杭州“施工队”帮扶暖人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稳定。 38岁的艾尔肯·阿合尼亚孜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住的房子也是50平方米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破败不堪。第九批援疆干部庄伟庆得知后,从场地勘察、设计等环节着手,事无巨细一一把关,帮助他落实了盖房需要的钢筋和10吨水泥。 艾尔肯的例子只是个缩影,3年来,杭州援疆工作队累计让6279户少数民族群众住进了“安居富民房”。同时,还大力推行了“厕所革命”等,极大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 在援助资金和项目安排上,杭州优先考虑深度贫困地区,资金重点安排在改善贫困村饮用水、建设幼儿园卫生室等项目,社会捐赠资金集中用于补齐“两不愁三保障”、住房安全、“人畜混居”环境整治等短板,努力做到精准帮扶,对症下药。 新疆阿克苏市兴建的多浪第一幼儿园、明德幼儿园、天杭实验学校、红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托普鲁克乡祙业园、喀拉塔勒镇小微企业孵化基地、阿依库勒镇团结巴扎等一批重点援建项目,都是援疆干部们响当当的成绩单。其中,多浪第一幼儿园项目更创下了开工到建成130天的“杭州速度”。许许多多名来自杭州的“小庄”顶着烈日风沙常跑工地,晒成了“黑庄”,却也收获了当地百姓的诚挚感谢与全情信赖。 项目先行 协作升级 精准施策对口合作拔穷根 “梅科长自从到我们扶贫办工作以来,‘5+2’‘白加黑’是家常便饭,家人到黔东南来,他都没什么时间陪。”同事口中啧啧称赞的梅科长,是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队员、脱贫攻坚工作“急先锋”梅开。他于2018年9月奔赴黔东南州,一到当地就先走遍全州16个县(市)300余个帮扶项目点,深度下沉,这也为他为期3年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农业扶贫,提升“造血”能力,用农旅结合,打响区域品牌。杭州的对口合作既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也不忘结合杭州优势引进产业。在阿克苏,援疆指挥部依托杭州“电子商务之都”的优势,成立了阿克苏市电子商务协会,培养扶持电商带头人,还注册了公共品牌“冰糖红”;贺兰山下,首届宁浙电商创业园农产品节举办,园内电商交易额达6045.83万元,比2018年增长130%…… 与此同时,山海协作也在不断升级。在龙泉,萧山和龙泉的“科创消薄”飞地项目萧龙科创园建设项目开工,两地共同探索合作模式,力争打造成为全省县(市、区)级飞地产业园标杆;在缙云,杭州富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网营物联(缙云)智慧供应链产业园落地,预计2022年3月底前可投入使用。 去年12月23日,雪域高原又传来喜讯——杭州对口支援的那曲市色尼区退出贫困县区,至此西藏自治区所有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这既是对别地援建干部的动力也是压力,激励着他们把脱贫帮扶工作做好、做出更大实效。 彻底拔除穷根,除了牵线搭桥送产业通平台,还要实现就业。仅去年,杭州援助恩施州工作队就帮助了3228名贫困劳动力到浙江就业,并成功打造“恩施月嫂”“恩施厨娘”等劳务输出品牌,还开设了贫困学生职业教育“就业直通班”,两年来共招收390名恩施籍贫困学生到杭州职业院校免费学习深造;而在杭州援疆指挥部的穿针引线下,至今已有102名维吾尔族青年来杭就业,既满足新疆籍青年赴内地务工需求又缓解内地社会稳定压力。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杭州援派挂职干部人才将始终坚持“六个持续发力”“五个结合”基本思路和做法,在服务教育、医疗方面,帮助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引导促成浙商、杭商到对口支援地区投资合作,助力产业链水平提升,带动群众就近就业,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为东西部扶贫协作贡献杭州智慧和杭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