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东站,杭州的迎客大门。
去年,这里以5274万的旅客发送量,再次成为长三角年客发量最大车站。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背后,是上城一场数字化科学精准试验的现实应用——在这里,有一个不被旅客熟知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悄然保障旅客们出发和抵达。 如何将问题处置在萌芽状态?有了“云上智控”涉众型风险预警引擎场景应用,就相当于有了庞大而又精细的数据库,可以构建事件完整数字画像,确保风险隐患第一时间掌握,主动服务,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西湖边,有689位独居老人也开始得到数字化带来的“庇护”——哪怕是一个小小电表出现了异常,用电量与数据模型立即测算,社区网格员会第一时间登门查看。 数字化诸多场景,摸不着、看不见,但深刻地改变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这一年来,上城奔跑在数字化改革“新赛道”上,改革成果亮点纷呈。作为我省“十四五”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动力,上城为全面建设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共同富裕典范城区,正笃定决胜之志,铆足十分干劲,答好数字化改革这道重大集成创新改革题。 “聪明的城市”让治理更精准 “数字”之于上城,首先是一场治理能力的“破旧立新”。 眼下,杭州东站正在探索“数字孪生”,即克隆出一个虚拟的东站,可以预测预判,实现三维可视化指挥,以全面提升枢纽安全防控能力和水平。 数字孪生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该平台承载着“中枢神经”的使命,就像一个“蓄水池”,省市回流数据有地方承接,数据治理、安全脱敏也有地方操作,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线上的安全流转,保证数据在应用场景中能“用起来”。 据介绍,目前杭州东站已落地“一图一库五场景”,并接入30个系统2557项安全防控数据、3078个工作点位、15316个感知设备、45299处管理设施,实现管理一图统揽、数据一库共享,出行安全、气象防灾、治安防控等五大场景风险精准感知、预案仿真推演、三维可视化指挥,为大型公共复杂场所应急响应及安全管理树立标杆。 数字化的应用是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面对停车治堵的时代发展新需求,上城亦借数字之力重塑治理思维。 浙大一院、浙大二院作为省内规模最大、日门诊量最高的三甲综合医院,看病的人多,需要的停车位也多。 堵,要靠疏来解决。上城上线浙一浙二街区治理场景应用建设。首先,针对两大医院周边停车场库体量小、余量少且位置分散的现状,积极挖掘医院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小区、公共道路等泊位资源。这些排摸出的停车位将直观反映在医院附近的引导屏上,目前共设置了39块。其次,智能推送医院周边最优停车方案。在患者挂号成功后,平台会按照路况、距离和费用三项指标,定向向患者推送出行方案,综合推荐医院周边最优的TOP5场库作为第一目的地,实现车辆前置分流。“尽管医院周边没有成规模的泊位资源,但城市大脑让我们找到了‘化零为整’、归集数据变资源的治理新路径。”小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 “聪明的城市”应对疫情也更加敏捷。去年底的疫情中,智能社工、语音群呼等模式有力减轻了基层负担,以清波街道智能社工“小清”为例,上线5个小时就拨打了近万个电话,同步发送近万条短信,提升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排查效率。 “聪明的城市”服务百姓更高效 “数字”之于上城,也意味着大量智慧应用场景转化为民生服务的先进载体。 一直以来,表格多、系统多、数据难赋能等问题是基层工作的痛点。以闸弄口街道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上级下达到社区的各类表格多达500余张,占据社区40%的精力。 数字化改革就从“一张表”破题。上城区探索实施“一表通”应用场景,通过构建数据“综合采集”、报表“一键生成”、服务“主动提醒”、报表“准入审核”四大功能,重塑基层表单报送机制、数据更新机制和基层治理机制。通过该应用场景,可实现城管、民政、消防、住建等19个部门76种报表自动生成,每周为每名社工节省约7个小时的表单填报时间。 “‘一表通’系统整合了各类报表,还能自动汇总数据,现在填报表只需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方便多了。”闸弄口街道天杭社区社工杨莉,从烦琐的填表工作中解脱出来,便有了更多时间到第五网格铁路宿舍片区走访。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试点样本,“一表通”上城模式此前已在全市推广,并成为首个由区县向全市整体推广的应用场景。和“一表通”一起被纳入全省多跨场景重大应用“一本账”S0版项目的,还有“云上智控”涉众型风险预警引擎。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把功夫下在风雨到来之前?“云上智控”涉众型风险预警引擎通过优化智能分析、实现流程再造、构建制度重塑,实现了“数”源治理的改革突破。 “这套平台最难也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数据融合。”上城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项目通过算法升级的多个计算维度碰撞110警情、信访12345等10大类事件基础数据,形成有效线索,同时对数据进行深度比对和解析,根据数据解析结果生成对应的预警事件并进行预警,包括“重点人、重点事、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五个维度的事件数据呈现,从而生成风险预警信息,完善形成全量社会矛盾纠纷风险数据库。 此前,“云上智控”数据库后台接到多条关于“某教育机构宣传得高大上,实际教学效果却很差,要求退款无果”的信息,随即场景后台触发系统预警,将事件同步自动推送到基层治理四平台以及“上安培”教育监管平台中。相关部门线下处置之后,帮助多名学员退回了培训费用。同时,针对该教育机构虚假宣传的行为,执法部门对其作出罚款60万元的行政处罚。 数据显示,自去年5月系统正式上线以来,共生成有效线索12226条,预警提醒835条,处置预警事件181件,闭环处置率达100%,将问题解决在了萌芽状态。 “聪明的城市”让生活更便利 “数字”之于上城,更关键是看老百姓的体验。 85岁的独居老人张奶奶不清楚家里新添的几台设备是什么原理,但她知道,现在自己的健康数据子女通过手机就能看到,万一遇到问题也会有人及时赶来帮助她。 房间内的视频监护设备、走廊的活动监测仪、床上的智能床垫……这些是湖滨街道为张奶奶家里安装的智能设备。“像智能床垫,老人在特定时间内离床30分钟的话,设备会自动向后台发出警报,后台中心会第一时间打开摄像头,万一有情况会及时联系老人子女。”据上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在家就能享受到服务平台提供的24小时监护和咨询服务,至今已在400余户老人家中应用。 除此外,在上城区湖滨街道689位独居老人家里,一个小小的电表,也能让老人得到关爱和守护。家庭电表的一个个读数,汇成电力大数据,接入“城市大脑”,若是老人集中的用电量与数据模型测算相比出现异常,社区网格员就会收到手机信息,迅速上门查看。这种动态关爱场景,让社区养老工作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老年人感受到的关爱不仅细致入微,而且充满“智慧化”。 数字改变“现状”,亦创造着“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迈向深水区,智慧社区的重要程度日益呈现。在杨柳郡未来社区,如今已基本实现未来邻里、未来服务等9大场景上线,4个“邻系列”应用成功上架“浙里办”,成为全市首个上架“浙里办”平台的社区级模块。 就拿智慧医疗来说,该社区智慧健康站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共建“云诊室”,通过5G网络实现心电和B超远程会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此外还可为社区外籍人士链接国际专家资源。 “在智慧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我们还常态化实施居民智慧健康管理,目前已经上线了3.0版未来健康屋,为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自助检测。”彭埠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家庭医生通过线上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从而形成居民自我管理与家庭医生指导的健康管理闭环。 改革初心,落脚“人民”。上述系统、平台并非单纯是顺应数字时代的生产工具,背后更凝结着改革以来上城的制度性变革成果,将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向更纵深领域,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 未来,改革仍在路上。 上城要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数字化改革更加体系化规范化。同时,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加快落地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项目,打造更多群众和企业有获得感、具有上城辨识度和省市影响力的数字化改革标志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