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的最后一周,刚刚从纪年上告别寒冬的杭州,正走入城市发展历程上的下一个春天。
钱江畔,南风起,天转晴。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会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捷宣读党代会报告,“举全市之力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优化调整体制机制,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高水平现代化引领区,努力成为比肩‘硅谷’的科创高地。”一字一句,叩开了城西发展的新天地。 时间拨回至17年前,大洋彼岸,美国“硅谷”,浙江大学1991届毕业生王扬斌走上了创业这条“荆棘路”;2022年初夏,其公司200多名产研人员,将带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汇聚到杭州云城。 时代与人在此刻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卷轴。和他们一样,无数高端人才已开启向云城集聚的过程,激发着杭州加快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勇当数字经济开路先锋的“美第奇效应”,也映照着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提出的“早日把云城建设成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杭州新地标、城西CBD和高端人才集聚地”这一建设使命。 在迈向2035的发展框架下,杭州的亚运氛围日益浓厚,云城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将在一个个交通、民生、科创项目的落成中,逐级提升。 奋进的斗志已经得到印证。今年云城区域总体安排109个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470亿元,杭州西站、疏解道路、综合管网、轨道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将在亚运前开通;云城综合体、杭腾未来社区、超重力实验室、西湖大学城等重大项目也同步推进。云城建设管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谋划新项目、大项目,为“后亚运时代”杭州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赋能。 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创新汪洋上,一幅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建设画卷,正在云城徐徐展开。 一座开放之城 从杭州面向世界
杭州西站航拍图。记者 张之冰 摄 就在2020年9月16日省委书记袁家军实地考察云城的当天,开工刚满一年的亚运会重点配套工程——枢纽,全面转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崭露头角”的16个月后,《杭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长三角跨省市交通基础设施快联快通建设实施合作协议(2022-2025)》相继出台,明确加快湖杭铁路、沪乍杭铁路浙江段建设。随后的市党代会报告中,西站枢纽成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打造轨道上的杭州、努力形成4个“1小时交通圈”的重要一环。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西站相继迎来混凝土主体结构正式封顶、屋盖钢结构完成整体提升、金属屋面闭水等关键节点。迈入亚运年,西站枢纽站西疏解高架全线贯通,云城南区金手指综合体“云门”万吨钢连廊结构顺利完成提升。 目前,西站主体结构施工基本完成,正进行站房内装饰装修。湖杭铁路已完成正线铺轨,开启静态验收;西站“左膀右臂”——站西疏解通道非涉铁段完成现浇箱梁、钢箱梁、地道、管廊主体结构,涉铁段完成地下通道主体;站南疏解通道钱神大街、仓兴街、龙舟路、杭韵西路等均加紧建设中;站东进出站通道及停车配套设施项目承台、墩柱、连续梁、管廊、地道建设皆已过半。整个西站枢纽预计8月亚运前开门迎客。 西站枢纽雨棚上盖项目(效果图) 与此同时,全国首个新建高铁站雨棚上盖商业开发项目、全省首本“地上空间建设用地不动产权证”成为与西站枢纽建设并行的另一条主轴,不断体现云城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距西站站房南立面15米的“云门”,也正成为杭州在站城融合创新和探索上的图腾。 杭州云城综合体(效果图) 从去年1月,杭州云城综合体挂牌,再到今年1月钢结构连廊提升完成,幕墙开始紧锣密鼓地施工,预计亚运前云门完成立面亮相。回忆过程,中铁建设集团“云门”项目副经理杨通很感慨:“真的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心就为迎亚运。” 体量大,建设难度也随之加大。云门立面幕墙有单层、双层两种玻璃,整个幕墙面积8万平方米,其中4.5万平方米的玻璃采用陶瓷数码打印。“玻璃不规则的曲面很多,没有一片完全相同,质量要求也高,我们都是派专人蹲点跟进材料生产情况。”杨通说。 与西站一并成为亚运保障项目的三墩互通改建工程,作为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快速路网中的重要一笔,目前墩身、现浇箱梁、梁板安装几近完工,预计5月底主体结构完工。通往西站的关键道路——235国道杭州老余杭至五常段工程,也将于亚运前通车。已于去年8月通车的运溪高架正打通后续匝道,进一步丰满杭州都市圈中环的羽翼。 从2019到2022,回望西站枢纽、快速路网等亚运保障项目从谋划、建设再到跨越的步伐,也是杭州在“打造别样精彩的新天堂”上追风逐电的注脚。 另一个注脚在苕溪边悄然孕育。 2020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3月,“杭州云城双铁上盖区域TOD综合开发(苕溪未来社区)建筑概念方案国际征集”经多轮评审及方案比选,“峡谷都市、未来胜景”将成为这个全国首创的双铁联合上盖开发项目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与盖板上的精彩相对应的,是盖板下隆隆日上的建设进度。 苕溪未来社区“地基”之一——杭州西动车所目前主体结构、屋面防水、油漆喷涂已全部完成,正开展匝道桥的桩基施工。中铁四局湖杭铁路站房3标总工程师王涛涛回忆,工期很紧,大家的弦也绷得很紧,“预计8个半月的工期,我们提前一个多月干成,最高峰时有近3000人,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确保项目如期进行。” 隔机场轨道快线苕溪站相望的地铁机场线仓前车辆基地,也将于亚运会前,随杭州西动车所一道启用,成为“点亮”杭州云城发展的重要一环,与杭州西站枢纽、快速路网等城市功能节点形成“大组合”,共同拉开城市空间。一扇“城市之窗”“开放之窗”,缓缓打开。 一座幸福之城 从梦想照进现实 以拥有四通八达臂膀的西站枢纽,打通长三角一体化的经脉,这是云城的“A面”;她的“B面”,是一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发展的新城图景。 城西科创大走廊在全市党代会上备受瞩目的同时,杭州正式“官宣”: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人,相比上一年同期增加近24万人。作为人才流入大户的大走廊,人才净流入率常年保持在25%左右,集聚了全省超60%的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一等奖、超80%的国家“杰青”“优青”人才,正是杭州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的“示范区”。 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常住人口增长、万人专利申请量、国家级各级成果数量等,都是创新治理力和原始创新力的重要指标。保持对人才的强大引力,对一座创新型城市来说,正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作为“示范区”中的“样板间”,规划常住人口40万,提供42万个就业岗位的云城,在规划居住用地中,将40%作为人才多元化居住空间。她在助力杭州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上谋篇布局,让来这儿追梦的人们,在脑海中烙上自己奋斗过的城市印记。 杭腾未来社区(效果图) 对人才的渴望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先行融入到杭腾未来社区的规划建设中。 云城西南,立足在阡陌与田垄之上的杭腾未来社区,已于去年年底成功出让。这是一个汇集了住宅、教育等民生项目,创业平台、大国重器等科创产业项目的“年轻型、知识型、创新型”社区。云城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将成为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为在云城发展的年轻人群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公平共享的创业机会。目前社区内地铁保护区桩基施工已完成70%,示范区也已进行准备工作。 而在社区内部,一系列医疗、教育资源,正蓄势待发。以学校为例,天元公学、18班幼儿园的规划,将与杭腾未来社区“未来教育”场景深度融合,打造未来教育样板。“在大走廊‘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供学有所教的优质服务,我们也在打造校城融合的教育新社区与教育综合体,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杭腾再望西站,一座城市的生活中枢,也正等待厚积薄发,成为人们生活于斯、乐活于斯的庞大引力场。 拥有未来“杭州高度”的云城北区金钥匙综合体,正按计划进行围护桩基施工。在未来,办公、商业、公寓、酒店、剧院、会议、观光等业态将纷至沓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399米高楼有杭州之巅打卡观光层,酒店部分也将引进超五星酒店,商业部分构建杭州城市会客厅,还会引进餐饮、轻奢、零售、服务配套等业态。” 坐拥城市“门面”的云城南区金手指综合体,已完成今年的业态布局规划,将于2022年底完成首开体验馆规划、2023年完成进场装修、2024年中完成云门体验中心的对外开放。届时,除了企业总部、白金五星酒店、公寓、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还计划从新加坡引入一些杭州首店品牌。 回迁安置这一民生工程,也在云城逐步提速。一系列高品质、高标准的安置房项目,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建设起来。 “这一块紧邻地铁3号线,最近的站点直线距离大概600米。还采用人车分流,配置了1089个机动车位。” 西站枢纽I-14地块安置房项目负责人透露,安置房早于西站枢纽建设1个月开建,已于去年5月封顶,目前外墙铝板、内墙腻子也几近完工。 项目由11幢高层住宅及1幢配套公建组成,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看见形象初现的安置房,仓前街道灵源村37组村民姚国兴十分激动:“每户的朝向、采光、通风都比较好,房间主次有分,充分考虑到家用电器的摆放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我们提出的保留老底子的民风民俗,有更多邻里往来的公共空间,这些意见都被采纳到安置房的设计里了。” 除I-14地块,J-13地块安置房主体结构也已完成至18层;H-10地块安置房石材幕墙累计完成85%;I-03地块安置房地上结构平均完成至5层。更多家庭的安居梦,将在未来被逐步点亮。一扇“幸福之窗”,款款而开。 一座创新之城 从过去航向未来 世纪之初的城西,一片荒芜。 新杭州人王伟胜,当时在未来科技城创业,从办公室望出去的样子,他记得很清楚,“一片田园风光,还有远处的工厂厂房。” 同样的感受也出现在王扬斌的记忆里,“当时我们团队搬到天堂软件园,我觉得已经很西边了。估计云城那边当时还是一片农田。” 十年之后,荒芜之上开出花。 2012年,杭州提出在“交通西进”“旅游西进”的基础上推进“文创西进”“科技西进”和“现代服务业西进”。浩荡大潮上,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双城”已在建设之中。 十年磨一剑,“双城”变“四城”。从产业集聚区到科创大走廊,关于城西的过去与未来,如今交汇在云城5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 亲历者的选择往往更有说服力。得诚电力创始人之一王伟胜,和其他合伙人一起,已经将公司迁入云城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继续在电能电量治理上做研究、产出。王扬斌也带着阜博集团搬到这里,将区块链、元宇宙的概念,和数字内容资产保护与交易相结合,在一片蓝海中进行探索。 一长串名单里,还有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天能电池、提供智能电网和低碳零碳等技术产品的浙达能源,大北农集团、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颇具号召力的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 云城这颗强劲的磁石,吸引着在传统产业中破局、数字经济中求变的企业。说起引力来源,王扬斌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城西科创大走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云城,它的理念、规划、聚集和生态效应、宜居宜业,构成了一个吸引我们的综合因素。” 而跳脱出入驻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与质量,沿着产学研这条轴线溯源而上,云城又是一番全新景色。 一年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的颁布,将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上地方发展的重要议程。 从国家角度讲,这是科学技术突破“卡脖子”问题,兑现创新红利的重要途径。而市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世界级大科学装置建设,争取更多‘国之重器’落户杭州”,则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宏大而又充满难度的突破口。 理想很丰满,现实并不骨感。 “科技西进”大幕拉开的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主任陈云敏和他的团队,提出建设全球最大“超重力”装置的设想。此后5年间,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先后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十个优先项目之一,成为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的一颗强有力的“心脏”。 地缘上可以和浙大产生协同效应、能级上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原创性研究走向产业协同发展,再加上西站枢纽带来的便利交通,“它不应只是浙大的,还是杭州的,更是面向全球的开放科技设施平台。”陈云敏道出实验室位居云城的利好。 而超重力实验室确实具备这样的实力。它规划中包含的2台全球容量最大的离心机、6座实验舱的18台机载装置,将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地深海资源开发、高性能材料研发等提供基础条件支撑。 眼下,超重力实验室主机室基坑模型机已经完成机室混凝土浇筑,重载机和地基深入地下39米的高速机已经完成机室底板混凝土浇筑,精密测试区已封顶。预计2023年模型机及部分机载装置试运行,陈云敏团队目前也正聚焦于此,“我们现在一边建设,一边做研究,慢慢从建设过渡到试运行阶段,希望在2025年建成验收。”对他来说,这张“冷板凳”,需要慢慢焐热。 研究之余,陈云敏还谋划和余杭区共建超重力技术研究院,开展新技术研发和转化,吸引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力量,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首选地。 从科创企业聚沙成塔,到科研平台画龙点睛,云城在产学研链条上的延伸,来到了人才供给的上游。3月16日,西湖大学公布今年的本科招生简章,首届学生将来到刚刚交付使用的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一期、二期项目就读。从学到产,西湖大学已构建起的范式,或也将在云城继续产生。西湖大学相关负责人列举:“西湖大学已有18项专利完成技术转移,部分通过设立公司落地转化,面世了西湖生物医药等十几家高科技公司。”在未来将成为云城以科技创新突破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从人才积蓄、科研创新,再到产业集聚,云城走向未来的通途正待铺就。一扇“创新之窗”,渐渐敞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