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数字化,浙江如何下好先手棋?
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在这之前,今年2月底,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大会,强调要迭代升级数字化改革体系架构,整合形成“1612”体系构架。
由此,数字文化系统成为一条新增跑道。
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布局,再加上实践上的不断探索,浙江在推进文化数字化上已经结出不少成果。
不管走多远、做多久,一个重要目标始终清晰可见:推进文化数字化,最终是为了服务于文化领域生活、生产和治理,是为了造福社会、惠及群众。
1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场景下,文化是关键变量。浙江的文化数字化,瞄准的是群众有感,不断创新利用数字化手段让文化服务泛在可及、便捷高效。
15分钟,我们能干点什么?
浙江正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今年全省将布局打造8000个。这意味着,你线上预约后从家里出发,在15分钟左右,可以步行到达至少一个公共文化场馆,路上可能还路过两个以上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
想做志愿服务,我们该怎么就近就便?
浙江打造了“志愿浙江”,这个应用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归集1800多万志愿者数据。用户打开“志愿地图”,就能选择志愿项目。在今年以来的疫情中,嘉兴、衢州、温州等地都运用“志愿浙江”招募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日活近14万人,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想给大脑充点电,我们该去哪里查阅文献或者借阅图书?
浙江开发建设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集聚全省公共图书馆1127万条书目数据、30个图书期刊数据等,实现全省文献资源检索“一键通”。浙江也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一卡通”,长三角地区居民持社保卡在公共图书馆享有入馆、办证、借阅服务和文化体验“同城待遇”。
类似的应用,不一而足。针对群众文化生活中存在的痛点堵点,尤其是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匹配不精准等难点,浙江已经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2
推进文化数字化,对推动企业生产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在疫情之下,不少企业面临着生产上的实际难题,借助数字化应用,有助于它们化危为机。
针对服务文化企业不够精准、研判管理风险不够及时等问题,浙江打造“浙文创”应用,已完成48多万家文化企业、5000多家规上文化企业、40家重点文化产业园等数据指标归集,通过数据分析为文化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也能推动各种优惠政策直达企业,通过“企业画像”场景,联动文创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效缓解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借助“浙影通”应用,电影创作方感受到许多便利。在创作环节,“剧本医生”通过AI识别和分析技术,帮助企业诊断剧本;在拍摄服务环节,通过打通数据帮助企业解决、找人、找政策、找资金等难题,“云勘景”场景覆盖全省各大影视基地,为剧组提供360度线上勘景服务。目前,该应用已实现三级贯通,很多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战实效作用明显。
众多周知,疫情对旅游带来不良影响,“旅游通”应运而生。这个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和游客设计、规划最佳旅游线路,小到哪个景区消费实惠、附近有哪些停车场等问题,在该应用都能一键查询。
问题是什么,数字化应用就解决什么问题。深耕文化这个领域,浙江的文化数字化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增量。
3
文化听上去很软,但文化的力量很“硬核”。用好文化数字化,在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上大有裨益。
为了对外讲好浙江故事,“国际传播在线”聚焦核心业务场景,实现了动态跟踪传播态势,集聚出海力量、放大传播声量。为了提升文物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应用上线文物智治一张图、法人违法防治、火灾防控、盗窃盗掘防范等模块,目前发现隐患700多条。为了优化民情通达机制,“民情在线”应用全面归集党政机关、各级媒体、互动社区、基层单元等民情数据,为决策提供参考。
古城该如何保护?历史悠久的绍兴,给出巧妙解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应用。这座古城,每一帧都被保存下来。在宁波,为了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浙里甬文明”应用围绕创、测、督、导、智等五大环节推动量化闭环、精准研判。
在推进文化数字化上,浙江还流露出更大雄心,即探索数据智汇、算力强大、能力集成的宣传大脑,如今成效初显。
浙江深入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构建文化基因库,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电影等领域打造各类省级数据库。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共浙江省一大旧址群、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等试点单位完成近1万件陈列品、出版物等红色资料的平面或者三维建模。浙江打造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已归集40余家国内丝绸之路博物馆约2000件数字藏品。
种种努力之下,文化资源不再是抽象的,而变得生动具体,文化服务不再是稀缺的,而是智慧便捷、触手可及。
如果把文化数字化比作一个新江湖,那么浙江早已准备妥当,正在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