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浙江”主题新闻发布会答问实录
人民日报记者:社会各界对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非常关注。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奋斗目标。您能否介绍一下,浙江在共同富裕先行方面有哪些重大部署?
袁家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精神的领悟,深化了对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的探索。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擘画了浙江未来发展蓝图,其中,“共同富裕先行”是鲜明主题。我们对标对表中央部署,迭代升级共同富裕体系构架,以浙江先行为全国探路。通俗地讲,是答好五道考题。
一是围绕共同富裕为了什么,探索实现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共同富裕新目标。共同富裕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社会变革,我们突出打造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和社会全面进步高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今年重点是打造“三个一批”,即打造扩中提低、浙有善育、“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等一批可示范推广的标志性成果;聚焦农业农村、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等领域先行突破,探索一批机制性制度性共富模式;聚焦破解共同富裕普遍性难题新题,谋划一批重大改革方案。
二是围绕共同富裕形成什么,探索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推动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我们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创新策源地和国际重要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打造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推进产业能级、创新模式、数字赋能、数据价值、普惠共享“五个跃升”。激发创业创新创富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千方百计助企纾困,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
三是围绕共同富裕解决难点重点问题,探索持续缩小“三大差距”新路径。实施扩中提低行动,完善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全省域推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一县一策”推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构建“一岛一功能”海岛特色发展体系,探索山区海岛共同富裕新路子。高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四是围绕共同富裕改革破题,探索构建共富型制度政策新体系。一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和数字化改革。聚焦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探索共富型大社保体系、现代财税体制等。围绕探索人人都可成才体制机制,打造知识型社会。
五是围绕共同富裕依靠谁,探索完善党建统领共建共享新机制。我们重塑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关系,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鼓励先富带后富,完善社会力量举办社会事业政策机制,鼓励企业在办好自己的事基础上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竞争力更强、社会活力更足、人民生活更好。
8月30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中国这十年·浙江”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图为本报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提问。本报记者 魏志阳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注意到,浙江提出全面实施“扩中”“提低”行动,加快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请问,浙江如何让更多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让中等收入群体越来越大?
王浩: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也要求浙江“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中,以“扩中”“提低”为突破性抓手,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实施“扩中”“提低”,浙江有基础,也有条件。截至2021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连续21年和37年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全省家庭年可支配收入(按三口之家计算)20万至60万元群体比例达30.6%。
我们深知,“扩中”“提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年2月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明确了“8+9”的工作矩阵,从“共性”维度,提出促就业、激活力、拓渠道等8大路径;从“个性”层面,聚焦技术工人、新就业人员、低收入农户等9大重点群体。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20万至60万元群体比例达到45%,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持续抓好几件事:
一是打牢“一个基础”,就是摸清底数。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全省推广应用“全面覆盖+精准画像”基础数据库,全面掌握重点群体的收入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重点群体激励计划。
二是树立“一个导向”,就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殷殷嘱托,完善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确保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推动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素质农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4.9%,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
三是健全“一个机制”,就是构建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让农民进城没有后顾之忧。我们还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让知识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四是强化“一个支撑”,就是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健康浙江,着力打造浙有善育、浙里康养品牌,努力减轻人民群众就学、就医、育儿、养老等负担,不断满足人的全生命周期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每年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截至7月底,今年的21730个民生实事项目平均实施进度98.5%,完成率94%。今后,我们将继续滚动办好各类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五是兜住“一条底线”,就是强化民生托底保障。着眼养老保障统一规范、医疗保障提标提质、职业保障功能完善、救助保障立体精准、特殊群体保障能力提升,不断健全完善大社保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问题。同时,积极构建新型慈善体系,健全“先富带后富”机制,汇聚起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时就作出建设“数字浙江”的部署。这些年,数字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去年以来,浙江启动的数字化改革已成为浙江省域现代化先行的鲜明标识。能否介绍一下,浙江推进数字化改革引领系统性变革的具体情况?
袁家军: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建设“数字浙江”的重大部署,并写入了“八八战略”。这些年来,浙江持续深化“数字浙江”建设,从2014年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2017年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2018年系统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再到2021年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对“数字浙江”建设进行全方位拓展升级。国家网信办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浙江全国第一。中央党校发布《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1)》,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浙江全国第一。这些成绩,正是数字化改革在生产、生活和治理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反应。
一是推动了一批重大改革落地。我们聚焦20项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提出支撑重大改革的27个重大应用。比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赋予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试点,我们上线“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执法监管事项全上平台、执法协同指挥全屏掌控、行政执法效能全面画像;比如,中央提出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我们上线“公平在线”应用,构建平台经济风险防控体系。
二是回应了群众美好生活期待。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人们美好生活“需求清单”不断扩容。像“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应用,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梳理“一件事”,集成推出出生“一件事”、入学“一件事”等50个高频民生服务事项;“浙医互认”应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共享,截至今年7月份,已实现1354家医院互认,调阅2327万次,累计开展互认1200万人次,直接节约医疗费用5.58亿元,数字化改革让老百姓受益真实可感。
三是拓展了高质量发展空间。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以数字化驱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数字经济系统,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比如,“产业一链通”应用,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模式,完成强链项目362个、补链项目1350个;还比如,“浙企智造在线”应用为近2万家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推动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9%。2021年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GDP占比48.6%,居全国第一。
四是提供了省域治理解法。用数字化改革破解省域治理存在的热点难点痛点,解决了一批传统手段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疫情防控中,面对多源、多点、散发、频发的新情况,我们在“健康码”基础上,上线疫情防控精密智控综合集成应用,集成申码亮码、核酸采样、三区研判等31个场景,在多轮疫情防控遭遇战中实战运用,发挥重要作用。今年,我们集成“基层治理四平台”“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新的模式,打造了基层治理系统,减轻基层负担、提升治理效能。
五是塑造了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数字化改革概论》等重要理论成果,出台《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形成《数字化改革术语定义》等地方标准。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数字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打造数字变革高地”的战略目标,加快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加快构建数字化改革理论和制度体系,努力建设全民共享、引领未来、彰显制度优势的现代数字文明。
经济日报记者:近段时间以来,浙江围绕经济稳进提质特别是助企纾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请问,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怎么样?接下来还有哪些举措提高政策效率?
王浩: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稳住经济大盘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要求,坚持“全面顶格、能出尽出、精准高效”,年初就制定出台了“5+4”稳进提质政策包,3月份出台了工业稳进提质和服务业纾困政策,4月份出台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政策,5月份落实国务院“33条”政策精神、出台了8个方面38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健康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稳进提质、回升向好。具体做法和成效,从以下几方面给大家作个介绍:
一是减负缓税降费,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上半年共为企业减负1871亿元,完成上半年目标任务的103.9%。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1523亿元、居全国第3位,占全国份额8.3%,兑现进度达到100%。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和缴费基数调整政策,预计全年可减轻企业和个人缴费负担400亿元以上。
二是强化金融支持,让企业获得更多源头活水。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6778亿元、增长18.8%,新增小微企业贷款6213亿元、增长23.6%,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51%,为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最低。
三是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让重大项目资金保障更加有力。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2325亿元,居全国第3位,6月底已全部发行到位,8月底使用完毕。
四是积极争取并适时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让扩大有效投资后劲更足。在首批国家3000亿元金融工具中,浙江省通过国家审核、银行愿意投放的共有424亿元。截至8月27日,已经实际投放233.8亿元。
五是减免房租,让中小微企业更有获得感。国有单位减免租金67亿元,受惠承租户达到28.2万户。
这套稳进提质、助企纾困政策组合拳有力助推了全省经济的稳进提质,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投资、社零、出口分别增长5.5%、10.3%、2%、20.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2.1个、4.2个、2.7个、7.1个百分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22亿元,增长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84亿元,同口径增长4.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截至8月底,全省共有市场主体906万户,同比增长7.3%,以2021年年末浙江常住人口规模计算,每7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创业者。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政策集成落地攻坚行动,推动政策早兑多兑、应享尽享,持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牢牢把握国家政策窗口期和机遇期,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精准快速落地见效。
二是提高政策落地兑现效率。迭代完善政策兑现数字化应用,推动省市县三级兑现平台互联互通,确保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基层和市场主体;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实地检查政策兑现情况,形成政策兑现压力层层传导机制,确保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3000亿元以上。
三是备好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提前谋划、适时出台一批救急解渴、管用实用的新政策,及时回应企业和社会诉求,精准解决企业困难,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八八战略”有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近些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浙江是怎样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的?下一步将如何更好体现浙江担当?
袁家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进的,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省域参与、全方位融入,不断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向纵深。
一是共同服务全国大局,聚焦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攻坚突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2.5%,投资、出口分别增长10.3%和20.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14.3%,经受住了超预期的挑战和冲击,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坚持浙沪一家亲,推进协同抗疫,在医疗救治、保供畅链等方面通力协作,累计派出1万多名医护人员,接收上海转运隔离人员6万余人,支援保供生活物资3.7万多吨,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发挥了浙江力量。
二是强化创新协同,联动推进科创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建设,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牵头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43项,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2个大科学装置落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批进口替代成果,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点实现长三角地区备份。
三是突出改革开放,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浙沪跨港区供油实现常态化,宁波舟山港跻身国际航运中心十强。
四是坚守绿色底色,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宁杭生态经济带、杭黄生态廊道建设。
五是轨道上的长三角、数字长三角加力加速,建成千黄高速、金台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之间基本实现高频次“1小时交通圈”。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乌镇之光等一批项目投入运行。
六是坚持发展为民便民惠民,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13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跨省通办、超1000个文旅场所支持居民服务一卡通,我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额累计达173亿元。
进入新征程,我们将进一步扛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使命任务,全面推动“国之大者”在浙江落地生根。一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稳链畅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二是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协同发展,实施长三角科创联合攻关计划,加强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互补合作。三是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港口一体化,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推动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全面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四是着力打造数字长三角,加快长三角数据信息枢纽港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探索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五是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全力保障能源、粮食等安全。六是着力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打造新时代山海协作升级版,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
浙江卫视记者:我们看到,这些年浙江各地结合自身特色,竞相发力、奋勇争先,共同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请问,省里在统筹各地协同发展方面,下一步有什么样的布局和考虑?
王浩:谢谢您的提问。这些年来,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主攻方向,扎实做好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工作,推动浙江成为全国城乡区域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之一。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8万元、3.5万元,收入倍差降到1.94;设区市收入倍差降到1.61。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围绕统筹各地协同发展,重点抓好4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一湾引领”,加快建设世界级大湾区。杭州湾是我国第二大湾区,2021年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分别占全省69.7%、76.1%和71.4%,在全省发展中举足轻重。我们将结合制造强省、海洋强省、开放强省建设,在湾区集中布局高能级平台、高端产业、引领性项目,谋划建设一批未来园区,努力使湾区成为引领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大平台。
二是突出“四极辐射”,全面提升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能级。浙江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7%。我们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明确了四大都市区和11个设区市的功能定位,推动各市各展所能、各扬所长,加快壮大实力、提升能级,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发展。比如杭州、宁波,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唱好杭甬“双城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来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温州,将加快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撑起浙南的一片天。
三是突出“激活县城”,因地制宜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浙江53个县城的人口规模、发展水平、建设档次各有千秋。我们将分类做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重塑县城发展活力,培育现代化城市。特别是对山区县,将实施“小县大城、产城融合、组团发展”战略,推动更多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
四是突出“山海互济”,“一县一策”推动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浙江共有26个山区县和6个海岛县。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山区海岛县发展,2002年作出了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的重大决策。20年来,山区海岛县旧貌换新颜,实现了精彩蝶变。2021年,山区26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万元。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山区海岛县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是我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薄弱环节。我们将以深化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工程为主抓手,全面落实“一县一策”,大力培育“一县一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持续激发山区海岛县经济发展活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比如,磐安县是我省最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我们将全力支持他们打造“江南药镇”,培育百亿级中医药产业;再比如,常山县的胡柚,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们将全力支持他们打造胡柚全产业链,使胡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确保在共富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浙江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浙江提出要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和清廉建设高地,请问这些年来浙江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有哪些举措成效?
袁家军: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红色根脉是党在浙江百年奋斗的鲜明底色。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守好“红色根脉”,为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和清廉建设高地奠定了扎实基础。特别是注重发挥制度机制的基础性和牵引性作用,高水平推动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省域实践。
一是建立健全“两个维护”制度体系。建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完善压实责任、传达学习、贯彻落实、督查督办、报告反馈、成果拓展、责任追究等7项机制,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出台关于加强省委班子政治建设的决定,推动政治建设根本性和制度建设长远性同向发力,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建立健全“八八战略”抓落实机制,发布“八八战略”实施年度综合评估报告,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进重点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机制。深化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省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成立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开展“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理论研究,引发了现象级传播。打造8090和00后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品牌,持续兴起《习近平在浙江》《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学习热潮,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是建立健全以“七张问题清单”为牵引的党建统领机制。聚焦巡视、督查、审计、国家安全、网络舆情、群众信访、应急管理等七大领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多跨协同整改问题、举一反三预防问题,推动党建工作具象化、可量化、可评价。制定《关于加强党建统领提高党的领导力组织力的若干意见》,聚焦疫情防控、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数字化改革等重点工作,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对重大事件重点工作的大考大赛。
四是建立健全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变革重塑机制。建立选人用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全面立体透视察人识人机制、干部成长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精密智控干部大监督机制,打造“浙里干部之家”重大应用,实施选调生“5年5000名”计划,连续2年交流优秀年轻干部200名,建立健全“两个担当”良性互动机制,领导班子结构功能、干部能力素质、干部成长路径、干部工作体系和团队文化得到重塑提升。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推进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和现代社区建设,探索破解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难题,基层基础更加巩固。
五是建立健全清廉浙江推进机制。完善“四责协同”机制,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从严管理年轻干部,构建公权力大数据监督体系,着力规范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领导干部请托“潜规则”、规范惠企政策执行闭环管控,努力破解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难题。坚决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专项整治政法、国企、金融、供销社、粮食等重点领域腐败问题,严肃查处一批大案要案,政治生态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