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 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
杭州日报讯 初秋的余杭天高云淡、风光旖旎。9月23日,余杭区举行“杭州这十年·余杭”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共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介绍了余杭十年来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回顾余杭这一路发展中一个又一个难忘时刻,并和余杭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牮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余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和余杭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以及杭州举办G20峰会和筹办亚运会等重大机遇,用智慧和奋斗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变成生动实践。
余杭这十年,走过产业转型、创新创业、数字经济、城市更新、文脉赓续等重大历史步伐,成长如蜕,许多个全区仅有的“唯一”,在实现一个个精彩跨越后,发展成为领跑的“第一”,铺就了“黄金十年”,也激励着余杭人不断奋勇向前。
1
记者:今年余杭区委第十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请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具体的举措有哪些?
刘颖:我们在今年8月1日召开的区委第十五届六次全会上提出要“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的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第一,这是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先后8次亲临余杭考察调研,对余杭提出各项工作要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结合省委“两个先行”、市委“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策部署,通过“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以实际行动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第二,这是余杭作为杭州大区的使命担当。余杭人口规模占全市的11%,GDP占全市的14%,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15%,人才总量占全市的1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1/3。作为杭州的大区,就应该有大区的格局、大区的自信、大区的担当,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发展大局作出更多贡献。
第三,这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新一轮杭州城市规划确定未来科技城和云城区域是杭州新的城市中心,特别是随着高铁西站的通车,余杭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格局将迎来新的蝶变,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第四,这是余杭发展蓝图的一脉相承。二十年来,余杭从一个农业大县,发展成县级市,后又成为杭州的城区,但还不是中心城区。如今余杭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我们要通过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为全省打造“重要窗口”展现余杭应有的风采。
因此,我们立足余杭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区情实际,主动融入杭州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工作大局中,提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的目标。
这个新中心,是一个“创新活力之城的新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生态文明之都的新中心、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我们将通过实施创新策源、未来产业、西站枢纽、文化地标、碧水安澜、美好教育、舒心就医、交通畅达、社会智治、五星幸福体“十大工程”,来提升区域能级,加快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
具体来说,余杭将以四大省实验室为重点,推进南湖科学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未来之星”百千万人才引培计划,力争到2025年,引进及合作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100名,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0万人。建设阿里巴巴集团全球总部、菜鸟网络总部、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vivo全球AI总部、字节跳动杭州研发中心、钉钉总部等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项目,加快布局元宇宙、量子科技、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建设高铁西站区域综合配套设施项目,打造TOD导向的国际化轨道新城。启动实施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工程,包括建设良渚博物院二期、文创商务中心(暂名)、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等项目。启动实施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工程,建设一批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国际体育中心等公共配套项目。实施梦溪水乡、和睦湿地、三白潭等综保工程,实施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城西南排和仁和净水厂、良渚净水厂及配套设施等工程。加快推动省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100所学校项目(3所高中、20所初中、20所小学、57所幼儿园),引进名校长100余名。加快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服务保障浙大一院总部二期(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提升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水平。建设地铁5号线西延(老余杭站)、10号线二期三期、12号线一期等地铁轨道项目;加快推进235国道、文一西路西延、留祥快速路西延、杭州中环余杭段、良睦路北延等国道、快速路和城市骨架路网。深化全省首家数智治理中心建设,完善“平安风险预测预警防控”全省数字法治重大平台应用,在全省率先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风险预警全覆盖。着力建设一批现代社区示范样板,到2025年打造90个区、镇街两级党建示范点位,完成10条未来乡村示范带和60个未来乡村示范村创建,建成60个左右未来社区,创建14个城乡风貌样板区。
2
记者:近日浙江召开经济稳进提质攻坚行动工作例会,再次强调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向好势头,余杭作为浙江省经济强区,出台了哪些稳进提质的政策措施,又将如何高效落地?
王牮:今年以来,余杭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在“最快速+最顶格”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举措的基础上,2月份出台了全省体系最优的“创新余杭黄金68条”、“开门红企业奖励政策”,4月份出台了全省力度最大的“助企纾困36条”,5月份出台了区“5+4”政策包,6月份出台了“稳经济58条”,确保政策红利释放“能多则多、能快则快、能好则好”,真金白银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企稳向好,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稳进提质、加快回升。
一是加快减负降费,助力企业发展。以最快举措、最大力度兑现减负缓税降费政策“礼包”,帮助市场主体增添信心、轻装前行。截至8月底,为企业减负89.21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52.62亿元,均排名全市第2;兑现惠企政策资金86.53亿元,排名全市第一。政府类经营性房产已减免租金2.22亿元,预计全年可减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负担近4亿元。
二是加码金融支持,激发市场活力。以更低利率、更优服务,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帮助市场主体获得阳光雨露、茁壮成长。截至8月底,全区贷款余额1933亿元,较年初增长27%,增速全市第一。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67%,为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最低。
三是加强债券使用,护航重大项目。以超前谋划、超常规举措,推动政府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申报使用,有力推动了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提前启动建设。截至8月底,19个项目获批专项债14.7亿元全部支出完毕;9月申报续发及新增专项债10.3亿元。7.5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全部投放到位,还有19个项目、50.65亿元资金需求正在申报中。
通过稳进提质和助企纾困系列政策的集中发力,全区现有市场主体22.83万户,今年新设2.78万户,总量、增量均为全市第一。1-8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61亿元,增速全市第一;网络零售额925.1亿元,规模全市第一;新增上市企业4家、增量全市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2.75亿元,列入全省促进经济稳进提质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项目18个、总投资255.1亿元,投资总额和数量均居全市第一;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均为全省第二、全市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三季度好于二季度、四季度好于三季度、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目标,坚持“第一时间+顶格优惠+政策直达”,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迭代更新,让政策工具更精准。牢牢把握国家政策窗口期和机遇期,用足用好各级减税降费和惠企助企政策,密切关注上级政策动向,及时做好后续政策储备和新政策“工具”使用,让政策更精准有力、企业更受益有感,确保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95亿元。
二是抓资金拨付,让政策兑现更快速。强化企业、资金、政策“清单化”管理,通过“亲清余杭”线上直达快享、预拨政策资金提前惠企等方式,确保各项政策“应兑快兑”、各类企业“应享快享”,确保全年兑现惠企资金100亿元以上。
三是抓机制优化,让政策落地更高效。强化八大攻坚专班统筹协同,坚持“周调度、月分析、季总结”,落实指标监测和任务分解;发挥“亲橙”“亲企”“亲之”“亲禾”等专门机构作用,“一对一”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确保全年惠及各类市场主体30000家次以上,进一步保障经济稳进提质。
3
记者:在近期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余杭连续第二年获得代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最高荣誉的“科技创新鼎”,请介绍一下余杭在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方面的情况。
刘颖:十年来,余杭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全省创新高地,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科技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核心密码就是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不动摇。
一是聚焦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着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坚持以超常规力度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实验室汇聚余杭,浙江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落地余杭,还有中法航空大学、浙江脑机交叉研究院等创新载体集聚余杭。同时,这里还坐落着阿里巴巴全球总部、中电海康总部、vivo、OPPO、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成功创建“杭州未来科技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零突破”。创新成果加快涌现,之江实验室神威量子模拟器获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全区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69项,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聚焦打造创新人才蓄水池,着力提升科技创新集聚度。创新设立“招才局”,实施“未来之星”人才引培计划,落实“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服务理念,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人才总量突破35万名。近三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连续保持全省第一。
三是聚焦构筑成果转化首选地,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圈。先后出台“黄金68条”产业政策、“黄金20条”人才政策等,用真金白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研发经费投入占比由1.76%提高到3.96%。持续实施大孵化器战略,累计创建各类孵化载体158个、物理空间745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孵化载体33家,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空间保障。成功举办2019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世界生命科技大会等一系列重要赛事活动,加快推进浙江创新馆建设,不断擦亮“创新活力之区”金名片。
4
记者:数字化改革已成为浙江省域现代化先行的鲜明标识,我们注意到,余杭也提出了争当全省建设数字化变革高地排头兵的目标,能否介绍下余杭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具体情况?
王牮:余杭是崛起的数字经济高地,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我们既有先行一步的能力条件,更有引领变革的信心决心。去年以来,我们坚持数字赋能、改革破题、创新制胜,深入实施“创景计划”,先后获得国家级改革试点3项、省级试点79项,3个项目获全省改革突破奖“一金两铜”,10项改革成果在《数字化改革(领跑者)》等各类省级及以上刊物刊登推广,全面深化改革(数字化改革)考核连续三年获全省“优秀”等次、连续两年蝉联全市第一。
一是坚持“上级有部署,余杭改革见行动”。按照“1612”工作体系,聚焦中央、省市重大任务落地,打造具有余杭辨识度的重大应用。比如对于总书记亲自关心并推动的良渚遗址保护传承,我们打造“良渚遗址5000+”应用,从“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重塑大遗址保护管理机制流程,有力推动“中华文明圣地”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又比如位于我区的杭州农副物流中心是全省最大的“菜篮子”,我们打造“数智大市场”应用,用数字化重构园区防疫、市场交易、管理模式,累计发现并处置健康预警6000余件,每日安全供应蔬菜、肉类、粮油超7000吨,特别是在“良渚4.5疫情”中持续运转,实现了“战疫情”和“保供应”双战双赢。
二是坚持“群众有呼声,余杭改革有回应”。坚持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民生领域打造实用管用的场景应用。比如我们围绕稳岗位稳就业,开发“新业态灵活就业服务”在线平台,发布灵活就业岗位8.1万个,为3.4万就业人员绘制“精准画像”,同步搭建全省首家线下灵活就业服务中心,为3500余人次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帮扶、法律援助服务。又比如针对“一老一小”,我们开发“舒心养老”“舒心育儿”系列应用,为养老和托育提供便利和关怀,《居家老年人送餐服务规范》上升为省级标准。
三是坚持“现实有需求,余杭改革破难题”。我们立足“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的新起点,以数字化改革提升防控风险能力,全力破解基层治理难点堵点。比如我们大力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主动承接全省唯一的“浙里平安”区县应用试点,上线“平安风险预测预警防控”应用,覆盖社会治安、生产安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11大领域,全面打通基层治理四平台,首创或归集88个风险模型,已预警处置各类风险5万个,推动警情、信访、诉讼量同比均下降两位数。又比如我们聚焦城市安全运行,上线“城市安全智治CT”应用,探索以“体检+复诊”为核心的安全风险全域监测预警模式,推动形成了更加系统科学、整体动态的城市治理观,在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演示推广,并获评全省首批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接下去,余杭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放大改革赋能效应,努力争做全省“数字变革高地”上的“最高峰”。
5
记者:我们知道,余杭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文脉赓续、绵延不断。请问余杭未来将如何推进文化兴盛?
刘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对余杭来讲,推进文化兴盛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为余杭有良渚。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不仅仅是杭州多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让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为文明的标准提供了中国方案。所以,良渚文化是余杭的骄傲和自豪,也是余杭必须高高举起的一张文化金名片,是推进文化兴盛的强大动力。
我们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富裕相统一、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统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统一,全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一是守好红色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8次亲临余杭考察调研,对余杭作出一系列的重要批示指示,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这里面既有对“三农”工作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肯定鼓励,也有对良渚文化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依托仁和中共西镇区委旧址、鸬鸟余杭抗战纪念馆、仓前“四无”粮仓、五常“五九批示”纪念馆、径山小古城村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延续红色基因,守住初心使命。
二是赓续传统文化文脉。高水平推进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馆二期、杭州国家版本馆、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等项目建设和利用,串珠成链打造良渚文化艺术大走廊,提升良渚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圣地的国际辨识度、世界影响力。扎实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余杭段)建设;进一步打响径山文化品牌,加大对“径山茶宴”、苕溪文化、沈括故里、章太炎故居等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文化金名片;大力推进瓶窑镇、余杭街道千年古镇复兴,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现传统文化守正创新。
三是把握时代文化动脉。良渚先民曾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建造了“中华第一城”,让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以实证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文明圣地的传人,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打造未来科技文化中心,高标准推进浙江创新馆、浙江文化馆、国际体育中心和“五馆一中心”等文化地标设施建设,持续招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余创新创业;结合杭州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美丽余杭人”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持续打响“浙江有礼·文明圣地”品牌;实施文艺精品“攀峰”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更好将余杭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
余杭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007.6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502.2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67.04亿元增长到745.31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04.65亿元跃升到375.69亿元,增长259%,三大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全市第一,位居“2021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全国第五、全省第一。
2021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05.7亿元,占GDP比重达64.2%,总量分别占全市全省的1/3、1/5左右。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6464元增加到2021年的7718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304元增加到48705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80缩小至1.58,位居省市最优行列。
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360人,人才总量突破35万,人才工作连续12年领跑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