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指引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作出了全新总结和概括,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和离开浙江后曾55次到杭州考察指导,对各方面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通起来,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深化“八八战略”实践融贯起来,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发展规划、经济政策、产业布局、项目引育等各方面落细落具体,力求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理解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的特色和优势。2021年,杭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8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8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3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87亿元、增长14%,居省会城市第1位、副省级城市第2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升至3.68%。
实施创新强市首位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要求杭州打造“硅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在杭州G20工商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介绍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着力打造新时代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举全市之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发展,依托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群,形成1个国家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个省级实验室的科研平台矩阵,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2021年,杭州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22家,R&D经费投入增长15.2%,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2位,科技集群创新指数排名居全球第14位。
谋划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构建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商业化开发等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成果线上线下路演中心,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交易生态系统,加快建设万亿级科技大市场。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特色小镇等平台,构建全市域、全要素、全周期的孵化链。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实施知识产权转化专项计划,加大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的支持,全力打造活力足、人才聚、产业强的创新创业天堂。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为目标,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落实“三定三评”人才认定模式,加大用人主体人才评价自主权,扎实推进“西湖明珠工程”“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以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为重点开展系列引才计划。蓬勃的创新创业活力、优渥的人才生态环境吸引了万千“金凤凰”,杭州连续多年人才、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第一,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2006年进一步强调,“杭州要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抢占制高点,在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上当好示范”。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产业发展的精准把脉,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把数字经济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赛道之一,实施“1248”计划,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巩固发展电子商务等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数字视觉、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积极布局量子科技、深海空天、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2021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过1.6万亿元,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1%,数字安防产业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云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份额亚太第一、电商平台交易量全国第一。
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5条赛道,实行“链长制”全覆盖,推进“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联动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推动开发区(园区)做强做大做优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积极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制造业“云上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支持发展云设计、智慧物流、智慧检测、共享实验室等新模式,加快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和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持续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新型消费城市,提升服务业全链条数字化水平。深入实施“数商兴农”,积极发展未来农场、电商专业村、数字乡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杭州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生态文明之都。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大力推进美丽杭州建设,持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扎实推动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
推进“湿地水城”建设。坚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不断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空间格局,加快形成山水相依、湖城合璧、拥江枕河的城市轮廓。加强西湖、西溪、湘湖综合保护利用,实施千岛湖沿湖湿地和钱塘江、运河、苕溪流域湿地群的生态修复,建设湘湖、富春江沿江湿地、五常湿地、江海湿地等湿地公园群落和生态海岸带,加快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同时全面落实钱塘江流域禁渔制度,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成果参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4个案例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健全“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机制,统筹开展“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攻坚,大力推进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有序实施重点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创新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全力支持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探索常态化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2021年市区PM2.5浓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增至321天,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原生生活垃圾全域实现零填埋,森林覆盖率达66.9%,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首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推进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无序发展,大力实施产业体系“降碳”行动,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加速推广绿色建材、超低能耗建筑,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的健康风尚,全面完成能源“双控”和减煤目标,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全市累计关停重污染企业418家、整治提升439家,单位GDP能耗0.25吨标准煤/万元。
推进共同富裕先行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我们坚决扛起省会担当,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坚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杭州连续15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成为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实施“县城提质”行动和“百镇样板、全域美丽”工程,深化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统筹城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组团发展,2021年城镇化率升至83.6%。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实施“强村公司”培育计划,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共富模式,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21年杭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75。牢固树立“大杭州”意识,全面落实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镇街结对、村社结对、干群结对“五大机制”,大力推进旅游、交通、科技、人才、现代服务业、文创“六大西进”,谋划建设“诗路文化·三江两岸”世界级文化旅游带,2003年以来西部五区、县(市)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支持跨区域跨层级名校集团化办学,推进三甲医院区、县(市)全覆盖,开展老旧小区“拆改结合”试点,聚焦“一老一小”问题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全覆盖和普惠性婴幼儿服务体系建设,推出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近十年杭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达到75%。贯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接轨大上海,唱好杭甬“双城记”,推进杭州都市区、都市圈协同发展,做好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发展。
推进“扩中”“提低”。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构建一体化创业服务生态体系,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持续深化以高水平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实践。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补贴标准,构建广覆盖可持续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制度体系。持续开展以“春风行动”为代表的全民慈善活动,推广“互联网+慈善”模式,积极探索三次分配的有效路径。
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发展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服务、高水平运营,实施“百社示范、千社提升”工程,持续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集中开展城乡风貌专项行动,系统打造“一统三化九场景”,以特色化、可持续为要求统筹推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破解“一老一小”、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造幸福生活美好家园,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34个、未来社区118个、美丽乡村272个、风貌样板区37个。
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放大西湖、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效应,高水平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湖世界爱情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有序推进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和宋韵文化高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村全覆盖,成功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构建覆盖全市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面推进“浙江有礼·最美杭州”市域文明新实践,成为“最美现象”发源地,“好家风”“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等引领文明风尚,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推动新发展理念向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体制制度、工作举措转化,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市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完善市委常委会、市委财经委员会研究经济工作制度,建立“周调度、月讲评、季总结”经济运行定期调度分析机制,实施“一图一表”每月晾晒,完善赛马激励机制,把经济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市直单位、区县(市)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构建争先创优、联动作战的经济稳进提质工作格局。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探索。创新数字经济治理,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坚决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发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与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叠加效应,突出“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聚焦“458”系统构架,围绕数字贸易、数字产业、数字金融、数字物流、数字监管,强化系统集成、变革重塑,积极探索数字贸易规则体系。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抓手,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数字化改革提升行政服务便利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涉企事项“一照通办”,深化“一件事”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知识产权保护集成改革,深化“信用杭州”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坚定不移践行“两个毫不动摇”,全力打造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示范区,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19年蝉联全国首位,上市企业数量和市值均居全国第4位。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健全常态化联系企业、人才等机制,持续深化“企业大走访”活动,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开展影响亲清政商关系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提升公权力大数据监督能力,着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亲清合力的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十年筚路蓝缕,十年感恩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绩,归功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归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归功于省委领导下全市党员干部的团结拼搏。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吹响了“两个先行”的号角,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实践,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率先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路径,在推进“两个先行”实践中扛起省会担当、展现头雁风采。
(原载10月31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