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杭州:以法治建设激活城市发展细胞

2022-12-05 09:11:41

11月初,杭州淳安千岛湖镇的东庄村“火”了一把。清晨,东庄村上空霞光万丈,红日喷薄,千岛湖中,渔民泛着一叶扁舟徐徐向前,湖面倒映着晨光与远山。在摄影师们的镜头里,东庄村宛如一幅山水画卷。

一村一落是美景,一山一水总关情。就在日前,杭州市召开了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条例(草案)》包含了村庄风貌提升与传统村落保护、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住房建设、数智乡村建设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既关注宏观统筹层面问题,又关注具体执行层面问题,让乡村治理有法可依。

在杭州,被法治色彩晕染的不仅是一山一水——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生态保护、共同富裕、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广纳民意民智,出台法规规章;“柔性执法、便民司法、法治体检”频频获得商户、群众点赞;累计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宣讲活动400余场,覆盖70余万人……

近年来,杭州扎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持续将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做到让法治建设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规范化又精细化。

担当有为 握好法治建设的“主引擎”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良法善治的新天堂,是杭州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之一。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为政者应先奉法。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今年5月,沉稳洪亮的宣誓词回荡在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会场。

去年年底,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今年以来,市人大、市政府以及市直部门等都举行了新任干部宪法宣誓仪式。

誓词很短,印在纸上不到薄薄一页;誓词又很重,字字千钧,需用心践行。

今年以来,杭州先后制定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八进”活动方案、“法助共富、法护平安”专项行动方案、法治杭州建设八大专项工作方案等一揽子中心工作任务,并多次召开部署会、推进会,杭州各方面工作正在法治化轨道上稳步有序行进。

同时,制定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清单75项、加强市县法治建设工作清单85项重点工作任务,建立涵盖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涉外法治、法学研究等各领域的法治人才库,积极探索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杭州样板”。

还有,制定《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22—2025年)》《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指引》,全市域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

聚焦民生 开出地方立法的“特色方”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实现善治,要求法治建设与时俱进。

今年4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五年(2022-2026年)立法调研项目库,仅2022年立法计划就有28件项目。

凡事预则立。

今年,杭州聚焦重点领域,制定街道居民议事工作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乡村建设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

从一山一水到历史遗迹,从餐饮外卖到环境排污,杭州为城市发展而“量身打造”的立法项目,其中多项内容属全国、全省首例。

以立法听取民意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杭州系统化构建具有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机制:通过代表在线、基层单元等平台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发挥政协委员界别广泛、专业化程度高的优势,开展立法协商;借力立法咨询委员会智囊参谋作用;调动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志愿者积极性,广纳民意民智。

一次次论证、一遍遍审议,开门立法推动杭州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为城市发展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争先创优 奏响改革创新的“奋进曲”

让法治建设与改革创新同频共振,近年来,在法治改革道路上,杭州始终先行先试、敢为人先——2022年,在全省首推电子执法证,在全省率先出台《杭州市行政执法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在全市推广行政执法“公述民评”“体检式”行政执法评议,制发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强制清单和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制度……

去年9月,杭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至此进入深水区改革突破阶段,也迎来了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大契机。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杭州创业者耳熟能详的高频词之一。

市政府出台《杭州市涉企补偿救济实施办法(试行)》,针对债务融资、政府采购、招投标、招商引资等领域,因政策变化、规划调整造成企业利益受损的情形,建立补偿救济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全过程多维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市司法局制定《加快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牵头成立全市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小组,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实施20条法治保障靶向服务。

杭州某公司因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在某茶山上,被某生态环境局发现后,处以10万元罚款。该公司不服,提起复议。行政复议机构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在倾倒固废前,曾到基层环境监管部门咨询,得到可以倾倒到茶山的答复。复议机构组织双方多次调解。考虑到该公司因疫情影响出口萎缩、生产停滞、工人待岗等经营困难实际,且在收到环境部门通知后第一时间主动清理现场,积极消除危害后果,违法行为轻微、社会危害程度较小,被申请人最终自行撤销行政处罚决定。

这是杭州市司法局开通行政复议案件快办、优办绿色通道,创新行政复议“调解十法”的一个缩影。

行政执法是与市场主体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政府职能之一。一组数据为杭州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写下了生动注脚:梳理执法事项总目录5170项,编制综合执法清单1933项、专业执法清单3034项、乡镇(街道)执法清单2337项。191个乡镇(街道)综合执法队全部挂牌,执法力量区县、镇街下沉率89.77%和71.78%,“金字塔型”队伍体系全面成型,市、区建立改革配套制度115项。

在杭州,还有一个高频词是“数字”。从“数字经济”“数字生活”,到“数字化改革”“数字化转型”,数字创新举措在杭州常看常新。

当数字化与法治建设“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花火?今天10月,杭州“依托城市大脑推进法治政府数字化转型”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捷报频传,社会治理全量信息视图、重大行政决策数字化运行管理、违法建筑查处“一件事”闭环治理应用等先后获得全省数字法治好应用。

公正司法 打好维护公平正义的“组合拳”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嘱托犹在耳边。

近年来,杭州法院多起判例或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或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杭州知识产权法庭作为全省法院系统及杭州市唯一代表,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凤凰智审”系统、“跨境贸易司法解纷平台”、“综合集成司法拍卖辅助事务新模式”等数字法治改革让司法有力量、有效率,更有温度。

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亚运村“共享法庭”、环资“共享法庭”、西湖龙井茶保护服务站“共享法庭”,发端于临安“微法庭”的“共享法庭”目前已在杭州各镇街、村社、行业设置了3736个,推动司法服务更普惠、均等、精准、可及。

市检察院依法开展乡村振兴、护航亚运、安全生产等领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7件案件入选全国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承担全域数字法治监督体系建设的省试点工作,搭建“两仓(舱)三中心”,开发检察数字卷宗应用、空壳公司监督治理应用等,推进全国大数据法律监督研发创新基地建设,在全市部署开展23个数字检察监督专项。

市公安局统筹推进“公安大脑”保障跑道建设、县级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运行、派出所办理刑事案件负面清单制度等各项重点工作,刑事强制措施人员数字化监管应用被评为全省数字法治好应用。

市司法局开发的监狱物联网定位监管系统被列入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

杭州,用持续的改革、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诺言。

固本强基 形成基层法治的“新气象”

近日,临平区崇贤街道杨家浜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露营音乐会,动听的歌声伴随“法治暖风”吹进居民心中。

“看到陌生链接,不能随便点开,会泄露个人信息。”“验证码是账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千万不要轻易透露。”在音乐会场入口,普法志愿者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进行宣传,重点讲解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内容。大家席地而坐,边听音乐边学法,现场法治氛围浓烈。

全民守法,普法先行。

今年以来,杭州组织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1120场,覆盖7万余人;在全省率先出台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全市设置43个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培育“法治带头人”3043名、“法律明白人”9024名;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覆盖市场主体152万家,为3.1万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全年各级调解组织参与纠纷化解55万余件;全市律师超1.4万人,律师调解市场化全国唯一试点工作成效显现……

群众身边“小变化”,反映的是法治杭州建设“大实效”。

每逢周末,“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西湖区民法典宣传教育馆、富阳区黄公望村民法典馆等“网红”宣传阵地,就会成为市民流连忘返的打卡地。运河、富春江、钱塘江等地正打造杭州特色法治文化阵地链。

拿出手机点击杭州公共法律服务支付宝小程序,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都能“掌上办”。小程序上线以来,群众访问量累计56658次。

去年年底,全国首例通过提存公证服务进行的二手房自主交易在杭州市国立公证处完成,公证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网签、不动产登记、抵押登记、缴税、交易资金监管、按揭贷款等“一站式”代办服务。在杭州,法治的智能化和便捷化已越来越可感、可触。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彭志芳 王艳颖/文 编辑:陈俊男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