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常务副主任陈键:让更多人才与杭州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杭州日报讯 入冬第一场雪,飞扬在石龙山下的西湖大学云栖校区。
“几年前,这里还是闲置的工业园区。”行走在校园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常务副主任陈键记忆犹新。成立几年来,西湖大学集聚了20多位包括海内外院士在内的顶尖专家、200多名独立实验室负责人,招收了1273名博士生。同时,西湖大学推进了28项专利转让许可,培育了25家高科技企业,总估值超过百亿元。
“西湖大学是我市人才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陈键介绍,近年来,杭州通过“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建设,引进建设了55个大学、大学二级学院和各类新型研究机构。今年,由政府和社会各类主体参与的杭州新型实验室体系也基本形成。“这是杭州人才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积极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既强调三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突出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正如西湖大学既集聚“最强大脑”,又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顶尖人才的创意与理念需要有效的载体承托,才能落地转化为现实。“创新载体建设一定是杭州人才工作的重点,总的来讲是三句话:持续投入建设平台、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优化服务凝聚人才。”陈键表示。
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市党群服务中心,陈键展示了“人才引力波”系统数智平台。目前,系统已经入库439万名人才的资料,多跨协同23个相关工作部门数据业务。他以手机端的“人才码”为例,展示“人才引力波”系统为在杭人才提供的服务成果——“人才码”集成了8大类服务,已有109万名人才领码,提供服务1033万人次,平均日活量在1.64万左右,“一键兑现”各类资金超过38亿元,深受来杭创新创业人才欢迎。此外“人才引力波”系统还在积极探索向招引和治理拓展,让数字化改革撬动人才工作全面改革。
陈键以“授权松绑”概括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理念。其中,包涵目录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与行业评判、市场评价、社会评议的“三定三评”人才评价新机制尤为重要。“授权认定改革推出后,杭州已为740多家用人单位授权了1.2万个人才评价名额。目的就是让用人主体评价人才、让离人才最近的人评价人才。”
交谈间,陈键还带领记者来到位于党群服务中心的人才服务点。“除了‘人才码’等线上服务平台,全市还有3646个线下人才服务窗口,这是我们推出的‘杭帮彩’人才服务机制的重要一环。”今年,杭州人才服务实现了从“人才码”到“杭帮彩”机制的迭代升级。在“人才码”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了窗口服务、热线服务、云上服务、结对服务、智能服务、技术服务等六方面。“如果说,人才码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人才服务‘最后一厘米’,那么‘杭帮彩’机制就是为了更好地打通人才来杭的‘最初一公里’,让更多人才集聚到杭州,与杭州共同成长,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