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已经到来 杭州阻击重症迎来第一场胜利

2023-01-12 11:07:21


连日来,来自战疫最前线的信号表明,持续半个多月的杭州重症阻击战正迎来第一场“战役”的胜利拐点:120待派任务清零,急诊患者数量下降,重症监护室(ICU)不再一床难求,“主力”医院医生护士一个月来第一次能够正常下班……从白衣战士口中听到的“最难熬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是这座城市当下最动听的春节祝福。

记者采访时发现,杭州战重症的“战线”和“防线”不断前移,构筑了“防重症、遏病亡”的战略纵深,是加快迎来曙光的关键一招。

拐点已经到来

在杭州,重症收治链条渐渐全线减压。

“最后防线”ICU的压力缓解——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重症医学科常务副主任郭丰的脚步轻快了一些。1月7日以来,该院ICU病人能在已有床位内流转。9日全天收治了6个病人,转出12个病人,床位已能满足“供需平衡”。

“这两三天,ICU不用再扩床了。”浙大二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崔巍说,ICU床位流转趋于稳定后,原先征用的其他科室的ICU病床,逐渐“回归本职”了。

“中转站”急诊的患者数量下降——

“最难熬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经过10多天的急诊高峰,浙大二院两院区急诊的压力没那么大了。急诊科副主任徐善祥介绍,虽然急诊患者数量仍处于高位波动期,但较之前高峰已经下降了20%至30%,整体趋势在降低。

还有更多医院的急诊在过峰。浙江省中西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黄世恩介绍,患者人数相较高峰时下降了30%,医生工作强度在下降,能够正常下班了;在萧山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就诊人数也从1月1日的897人次下降到了1月8日的617人次。

“前哨”120接警量和出车量“退烧”,待派任务“清零”——

目前,杭州市急救中心接警量,已从高峰时近4000次,下降至每天1000次左右;出车量也从高峰时超1200次,下降至每天近600次。

“这说明感染病例和危重症病例减少了。”杭州市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鲁美丽和同事们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9日16时,79辆急救车有一半是待命状态。

这一切,都标志着重症救治已攀过最艰难的一道“峰”。

ICU何以减压

战重症,是对医疗防线的一次重大冲击和考验。只有防线不断前移,才能扩大战略纵深,最大限度提升收治能力,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第一道防线,是救治关口前移再前移。

开辟呼吸道急诊区域,重点建设呼吸重症病房,将俯卧位治疗扩展至全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不断将救治关口前移。“比如急诊发现的重症患者,或有高危因素的住院病人,如果不及时优化治疗措施,都会涌到ICU。”郭丰说,医院的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专科医生和呼吸治疗师,围绕“分层次管理、多学科参与”的理念,一起介入病人的诊断,不断降低患者气管插管和转入ICU的比例。

浙大二院的救治关口也在前移。“ICU不用再扩床,与我们开设的渐次过渡病区有很大关系。”崔巍说,渐次过渡病区是一种医疗配置介于普通病房和ICU之间的病房,专门收治没有达到ICU收治标准、又比普通病房患者相对更为危重的病人。目前,该院解放路和滨江院区,已启用71张床位,共接收从ICU转出的患者69例,为ICU大大减压。

在整个杭州,救治关口前移是战重症的重要手段。根据杭州市要求,各医疗机构建立了专业的俯卧位治疗团队,改善患者缺氧等病症,降低重症发生率;各医疗机构组织了专家团队,对其他专科收治基础疾病合并新冠感染的患者进行巡查和指导;杭州还成立了成人、儿童救治专家组,实行24小时值班会诊,第一时间介入治疗……

杭州特色的救治方案,也从定点医院前移到各大医疗机构,提高治疗效果。

作为杭州首家市级定点医院,杭州市西溪医院有三年重症救治经验。一份来自该院的参考治疗方案,被下发到各大医疗机构。其中,早期抗炎治疗,即对于普通型及以上患者尽早使用甘草酸制剂,是“特色打法”。

“甘草酸里的成分有很好的抗炎、抗抑制免疫反应。”杭州市西溪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刘寿荣说,不仅如此,甘草酸制剂既能发挥激素样作用,又没有激素的药物副作用。除了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把甘草酸制剂也尽早用上去,能有效缓解患者过激的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肺部炎症渗出,从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重症和危重症的发生。

结合本地医院实践,按照国家多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杭州要求每家医院都需制定治疗方案和流程,确保新冠治疗科学化、规范化。

目前,杭州的救治成功率、出院率、死亡率都出现了积极信号:各大医疗机构转出ICU频率加快,仅浙大二院6日至8日就有108人;浙江省中西结合医院急诊10日没有出现新插管病例。

社区筑起“黄金屏障”

第二道防线,是“防”的关口前移再前移。

1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强调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综合管理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服务作用,确保疫情防控“迎峰转段”平稳有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杭州有条件的社区医院,都在忙着为“防重症”持续扩容增能。从提供“氧疗+输液+用药”,到增设社区病床,再到提供“心电监护仪+CT”检测,这些措施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织密了一张网。

走进上城区笕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张病床上躺着病人。“我们已经可以拍CT了,这些病人的病灶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就会被转诊到大医院。”该中心综合康复病房主任孙赟介绍,“家门口的病床”能分流省市医院床位压力。

目前,杭州不少社区医院已配备有创呼吸机等必要设备,并安排了专人负责转诊衔接。如拱墅区14个社区医院中,有9个已经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做CT检查”。

杭州大大小小的社区,加快拉起一道“黄金屏障”。

“我们接到了相关部门通知,这段时间内的新冠治疗药品,在省内参保的居民,都可以享受相关报销政策。”拱墅区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药房主任吴燕告诉记者。

抗病毒药物能阻断和抑制病毒复制,为患者起病的“黄金72小时”建立一道“黄金屏障”。眼下,杭州全市层面正加强对社区医生的培训,将用药关口前移到社区,病人要该用尽用、应用尽用,尽量减少重症人数和缩短病程。

元旦前夕,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收到少量阿兹夫定等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并向周边居民发放,目前该中心没有向上级医院转诊重症患者,也没有接收重症患者。近一年内,杭州市西溪医院2000余位接受几种小分子药物治疗的患者,疗效总体较好。

记者了解到,杭州已经建立了抗病毒药品使用动态申报机制,加快为临床和基层需求配足药物,让“黄金屏障”更牢固。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张留 张梦月 沈琳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