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堵车怎么破?成为世界的杭州还缺哪些“软实力”?
每一个人的“出行小事”都是“头等大事”,如何让城市发展的动脉系统更加畅通?从城市建设到文化发展,杭州“走出去”,还缺哪些“软实力”
?针对这些两会期间网友关心的问题,我们邀请到市政协委员、市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红良,市人大代表、杭州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国际交流部经理文辉进行解答。
网友问: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有越来越多游客来杭州观光旅游,杭州的各大热门景点常常会遇到交通拥堵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景区交通压力,提升杭州旅游品质?
作答人:李红良(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现在杭州一些景区存在轨道交通、公交及慢行交通多网融合度不高的情况,尤其是在西湖景区,因地铁线路无法直达景区核心景点,所以较多旅客选择自驾出行。在节假日及旅游旺季时,景区环湖沿线停车场已近饱和,现有停车位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地铁+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进出景区交通压力,进一步增设并常态化运营“地铁+公交”直达线,扩大服务范围。同时考虑增设景点和景点之间的接驳线路,提高景点间的连通性,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接下来,市城投集团将通过线路长改短、车辆大改小等举措,努力实现地铁与公交的无缝衔接,今年将重点新增车长在八米左右的新能源客车,提升景区接驳的灵活性,同时要打破数据壁垒,利用好公交云大数据平台,精准提升公交准时率;坚持少换乘、快接驳的便民理念,加快推动“两网融合”“两网协同”,完善联席机制加强沟通,主动为地铁提供更多的赋能。同时,为了更好收集民情,满足老百姓出行的需求,市城投集团将在杭州全面铺开民意调查试点工作,减少服务盲区,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精细化水平。
网友问:今年是亚运年,四方宾客来杭参会,杭州朝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但同时,我们是否还有一些“软实力”方面的不足?长久来看,又该如何做好城市服务,提升国际知名度?
作答人:文辉(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国际交流部经理)
我认为,语言环境标识,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初印象。
长期以来,规范公共服务场所外语标识,杭州一直在行动,编制了相关导则和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的地方标准,成立了专家智库来推动外语标识管理规范化。一轮轮“捉虫”,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公共领域外语服务供给能力上,杭州还需要多“取经”。我建议参照《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将全市语言环境规范化建设这件事纳入地方立法,解决因没有宏观统筹,各级标识译法无法自上而下统一的短板,为常态化开展工作提供支撑。
另外,我认为社会主体参与语言环境建设的积极性还有待发掘。目前,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外语服务参与主体范围狭窄,对于营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生活氛围是远远不够的。外宾办事时,部分政务服务窗口和热线有没有必要提供外语应答服务?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景区、交通枢纽等有没有地道的外语标识和介绍?各咨询门户网站有没有详实新鲜、可交互的外语服务内容?这些不能只靠几个部门、几个学者来改进。
总之,要想提升国际知名度,就要软硬兼备。比如,可以建立常态化的专家和社会人才智库,鼓励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开展语言交流项目,向全世界推广汉语及非遗、“宋韵”等具有杭州味的传统文化,增加记忆点。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愿有识之士以城市主人翁的自觉,一起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