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项最佳案例 看杭州如何提升“地瓜经济”
自“新春第一会”以来,“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实施已有半年。昨日,浙江发布了“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首批最佳实践案例,28项案例脱颖而出。这些案例来自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市和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侨联等部门。其中杭州共有5项入选,位居各地市前列。
推动杭州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耕“地瓜经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萧山样本;创新“服务”出口,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临平区提升产业韧性,打造“地瓜经济”新范式;创新监管机制,加强部门协同,破解特殊物品入境难题……瞄准时下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和热点问题,是这批最佳实践案例的共性特征。
5项最佳实践案例,为“地瓜经济”提能升级提供了生动样本。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它们的探索实践不仅为市场经营主体稳预期、增信心、强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继续推动开放提升走深走实,提供了解题思路。
瞄准制度型开放“小切口”
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杭州医药港小镇,用于研发的人源性血液、人体细胞等高风险特殊物品,直接关系到创新药研发的速度和效率。
近日,全省首单运用入境特殊物品安全联合监管新模式进口的30支阴性血清顺利通关运抵杭州自贸片区萧山区块,为畅通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所需的特殊物品安全入境通道趟出了新路径。
生物医药研发用的特殊物品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风险较高。在确保生物安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满足杭州地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需求,杭州市自贸委会同杭州海关等部门,创新建立入境特殊物品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将“源头检验”改为境内联合监管,列入白名单的企业,只要凭风险评估、通关证明等材料,口岸就会放行。
制度型开放是孕育“地瓜”肥沃土壤的必由之路。这项工作看似高不可攀、高深莫测,有时可能就隔着一层“窗户纸”。然而,要让这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更需找准小切口。
从形成白名单企业认定制度、完善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到构建以信用为先导的联合监管机制、开辟特殊物品安全入境通道,最终实现特殊物品安全入境通关便利,如果没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定力,制度型开放就会像“一堵墙”,难以逾越。
下一步,杭州自贸片区将积极探索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其他领域的制度创新,聚焦企业现有制度体系以外的“特殊需求”,力争实现制度创新服务全产业链覆盖,解决更多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为中国制度型开放提供“微样本”。
播撒阳光雨露
围绕省委“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工作部署,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进一步推动重要开放平台提能升级,先后获批数字服务、数字文化、知识产权、中医药等4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获批总数全省第一。
特色服务领域“本地瓜”将“藤蔓”伸向四面八方的背后,是通过数字化转型、衍生裂变、孵化培育、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壮大服务出口主体的生动实践。
虽然地瓜“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水就生长”,但没有良好的要素保障,就不可能获得丰收。
总部经济是最典型的“地瓜经济”,随着总部企业分支机构这些“瓜藤”的蔓延,可以给总部企业所在地这个“地瓜”带来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以及社会资本效应。
今年1月,杭州迭代升级了总部经济新政22条,此后又陆续出台总部类商业商务用地出让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同时,大力实施总部企业“星级培育”“招大引强”“杭商回家”计划,进一步扶持、培育和引进总部企业,积极打造全国一流总部经济中心。
藤蔓的延伸、枝叶的扩张、块茎的壮硕,因为杭州播撒的“阳光雨露”,而有了更多保障。
坚持产业为基
产业是地瓜的“块茎”,是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基本盘”。“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也将产业链供应链提能升级放在突出位置。
萧山区以“链长制”为突破口,把握新一轮产业政策制定的发展契机,重点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补链强链项目。2022年,全区新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其中智能物联产业链项目总投资额突破3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
临平区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提能升级为重点,聚焦聚力新主体、新市场、新业态,不断加强贸工联动,提升产业韧性,保持外向型经济向上向好良好态势。上半年,在外需疲软,大体量、高基数、深缺口等综合性压力背景下,临平外贸出口依然实现正增长,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实践证明,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是“地瓜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产业结构优,则“地瓜经济”实;产业链强健,则“地瓜经济”稳。提能升级“地瓜经济”,就要依托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规模的市场优势,精准对接全球产业调整布局动态和趋势,增强内外产业合作的铆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