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汇聚成星河 温暖,不止于赛场
杭州日报讯 在最后的告别中,无数精彩瞬间在脑海里一幕幕回放。
有太多的温情定格,属于一群眼里有光、心底有爱的“守梦人”。赛场内外,他们是激情时刻的见证者,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以及用情用心的记录者。
在这里,“小青荷”们带着梦想和承诺坚守在岗位上,将他们的微薄之力汇聚成有爱无“碍”的合力;
在这里,残障艺术家倾注满腔的情愫,将中国非遗技艺之美变成最浪漫的礼物,送给全世界的朋友;
在这里,媒体工作者用笔记录着一个又一个幕后故事,希望残疾人熠熠生辉的生命奇迹被更多的人看见。
相同的是,他们都拥有了一段美好而深情的亚残运记忆。我们告别,却不说再见。蔓延而生的爱与希望不止于赛会本身,“残健共融”的愿景将继续感染着城市的每一个人。
最美的礼物,送给最好的朋友
来自余杭区的竹刻非遗传承人方淼鑫,用“竹样人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他在刚学会走路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只能依靠轮椅生活。竹刻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如竹般在蛰伏多年之后破开人生的黑暗“节节高”,也带动许多残障朋友用双手养活自己。后来,他又积极投身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之中。
这次杭州亚残运会,方淼鑫将竹的技艺“刻”进了国内外残障朋友心里,也带领许多残障朋友现场观看了多场亚残赛事,感受久违的热血沸腾。
我刻了20多年的竹子,竹子也在雕刻我,把我雕刻得更坚强、更完美,也帮助我实现了很多人生梦想。
10月22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当天,我将自己的“竹样人生”讲给了亚残奥理事会大家庭成员听。他们观赏并触摸我的竹刻版《兰亭集序》,竹刻艺术之美、中国文化之美会通过手和眼传递到他们的心里,这是不需要语言即可共通的感受。最后,不少大家庭成员还带走了我的竹刻作品。
文化交流精彩,亚残赛事也同样精彩。
亚残运会开幕的第一天,在阿里公益和六和公益的组织下,我带着残疾人之家的残障人士,到塘栖盲人门球基地门球馆观看了首场盲人门球比赛。他们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观看如此盛大的国际比赛。盲人运动员每一次进球,他们都尽情欢呼,为运动员们不惧黑暗、勇于拼搏而喝彩。
盲人足球比赛,运动员们在黑暗中用超灵敏的听觉和空间感把球踢向目标,这背后凝聚着多少泪水和汗水;残疾人游泳比赛,他们克服身体的缺陷,逐浪奋进,振奋人心,而那些没能超越仍勇往直前的运动员也让我们钦佩,只要努力拼搏了,就都是最棒的。
残疾人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让我们对自身的能力和潜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残疾人运动员不仅展示了运动技巧,还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超越自我、绝不言败的体育精神,这种精神仿佛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两个亚运,同样精彩。亚残运会在杭州举办,是我们杭州广大残疾人的幸运,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际水准的体育竞赛。
本届亚残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14块金牌,犹如214朵绽放的花朵,他们用残缺的生命奏响坚强的命运之歌。
照亮别人的光,也温暖了自己
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闭幕式上,11名残障朋友化身“小青荷”,在看台区、信息服务亭等区域,进行观众引导等服务。来自三墩镇华联村的王佳明就是其中之一。
从亚运会到亚残运会,王佳明都活跃在志愿一线,和志愿者小伙伴肩并肩地工作,在田径赛场H区信息亭挥洒青春热情。他们以温暖的笑容、细致的服务默默坚守,镌刻着亚残运会的暖心注脚,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熠熠闪光。
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做一束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的光,所以常年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虽然我本身是肢残人士,但不需要坐轮椅,遇到轮椅出行的朋友,我就尽力地去帮助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的不容易。
今年2月,我被选为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尽管每天起早贪黑,但我累得值得,因为能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小青荷”们一起度过美好而难忘的时光。清晨,起床迎接朝阳的到来。晨光洒在身上,我们共同筹备一天的工作。团队中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对这一场体育盛事的无限热爱。
有一天下午,一位坐着轮椅的小伙伴由家长推着缓缓来到信息亭,咨询无障碍电梯的出入口。作为残障群体的一员,我比较了解对方的需求,将对方顺利引导到了无障碍电梯。当时,推着轮椅的妈妈看着我走路的样子满是心疼,反复地询问:“你自己可以吗?真的太感谢你了。”那一刻我有些泪目,照亮别人的光也温暖到了自己。最后,我还将自己的一枚徽章送给了他们。
亚残运会闭幕式结束之后,我回到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忽然意识到自己要脱下“小青荷”的衣服,内心有万般不舍。
我收获的是一份成长,也有一份与众不同的快乐。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机会,我依然会来。未来,我会将自己学到的志愿服务理念、应急事件处置、助残知识技能等知识传授给身边人,一起更好地为残疾人朋友服务。
生命的奇迹,希望被更多人看见
从2022年9月一篇《辅具智配“次日达”好评满满》起,记者温欣欣与杭州残疾人朋友们的故事就开始了。这一年多来,她深刻感受到,在残疾人相关的新闻报道上,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除了践行新闻“四力”之外,更需要真诚与真心。
杭州亚残运会的举办,对于杭州的残疾人事业与残疾人朋友们来说,都是一扇难得的展示窗口。作为亚残运会记者,温欣欣听到了残疾人群体发自心底的声音——他们希望更多参与到亚残运会中去,也希望能记录下更多聚焦于他们本身的故事。
在亚残运会开始之前,我已对几位运动员及其家人进行专访,并对杭州亚残运会残疾人事业展示点、杭州的无障碍环境、杭州残疾人事业总体情况“了然于心”。偶然间,我获得纪录片《水让我重生》的首映观影机会,这次观影又为我希望写一写残疾人朋友们背后“谁让我重生”的故事打开了新的视角。
新记者的热忱与热爱,支撑着我在亚残运会的一周内陆续完成了近20篇包含赛事侧残疾人运动员、残疾人火炬手、残疾人志愿者,城市侧残疾人艺术家、残疾人手艺超人,以及杭州残疾人事业等在内的新闻稿件,纵然并不全面,却也相对密集。
事实上,于我个人而言,与其说我在记录他们的故事,倒不如说我一直在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取“拨开迷雾”的力量。
当我在主媒体中心与“无手摄影师”郑龙华再次相遇,他在短短一餐饭中告诉我,如何“以平视的视角”记录残疾人朋友的故事;当见证跆拳道运动员姚依楠首次参加亚残运会即夺得金牌,她的“一腔孤勇”与“义无反顾”令我动容;当看到“无臂飞鱼”王李超的奖牌在家中被十个一捆放置、证书一张张收纳在文件夹中,再看到他种苗木的父亲挺直的背脊,我感受到了自强背后家人深沉的爱……在亚残运会期间,无论是观看赛事、参与会议的行程,还是采访、写稿的日常,都盛满了感动与希望。
我希望笔下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每一位残疾人朋友在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在乎,我也相信在乎的人总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