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感、可知、可信 杭州绘就“法治惠民”十年画卷
寒冬虽至,温暖如故。2014年起的每年12月,杭州市民都会收到一份来自杭州市司法局的温暖“法治礼包”——“法治惠民服务月”系列活动,时至今日已整整十年。
十年来,从“初来乍到”到“家喻户晓”,从“初露头角”到“欣欣向荣”,法治惠民画卷徐徐展开,法治文化节、普法游园会、法治云直播、法律援助专场……一系列“可感、可知、可信”的法治惠民服务推陈出新,已然成为杭州品质生活的“幸福代码”。
1从“遇事找法”到“法在身边”
十年,公共法律服务提升“幸福指数”
“一个字,快!”近日,杭州余杭的王先生走进家附近的“24小时智慧法律服务站”。点击屏幕、刷身份证、了解注意事项、下载房屋租赁合同模板……仅花了10分钟,租房相关的法律问题都得到了免费解答。
近年来,杭州市通过整合律师、公证、调解、司法鉴定、行政复议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打造了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贯通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开通12348热线平台7×24小时服务,“12348浙江法网”和“浙里办”公共法律服务专区也提供24小时线上即时法律咨询,还精心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不断拉近法律服务与群众的距离。
“必须要夸一句,既安全又便利,收费还便宜!”日前,杭州市国立公证处收到一条来自市民小李的感谢消息。
小李是一名“90后”二手房卖家,熟悉网络的她选择在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家房源信息。很快,有买家看中了房子,双方达成交易意向。但问题来了——在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情况下,资金安全怎么保障?按揭贷款怎么办理?小李想到了杭州市国立公证处的二手房自主交易提存公证服务。
很快,在公证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买卖双方在公证处“一站式”窗口顺利完成交易、过户、缴税、领证,购房款全程纳入公证处监管账户监管。
这仅仅是杭州公证惠民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杭州公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先后推出了年满70周岁老人免费办理首次遗嘱公证、海外华人远程视频公证、公证“云选房”、公证参与慈善监督、车位使用权公证备案等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公证服务越来越成为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法律服务一头连着政府的“服务指数”,一头连着百姓的“幸福指数”。十年来,杭州公共法律服务“一事一评”满意率达99.32%、法律援助案件承办满意率达97.37%,数字的背后正是广大群众对十年法治惠民服务的积极回应。
2从“有限办”到“都能办”
十年,法律援助呵护“人间冷暖”
“我真要谢谢援助律师的帮助……”在临平区法律援助中心,外卖小哥小廖用手语向工作人员表达了感谢。
小廖是聋哑人,两年前的一次送外卖途中出了车祸。虽经认定对方全责,但对方在垫付了部分医药费后便“失联”了。援助律师接案后才了解到,撞伤小廖的也是一位外卖小哥,担心高额赔偿才久久不肯露面。
“车祸发生时,双方都在配送途中,根据法律规定,雇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对他人造成损害,依法应当由雇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且外卖平台一般都会为外卖员购买保险,理论上可由保险公司理赔。”援助律师在全盘分析、多方沟通后给出了专业意见,最终帮助小廖拿到了应有赔偿,肇事方也解开了心头之结。
其实,杭州早在2016年就修订了《杭州市法律援助条例》,取消11类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限制,实现了“任何事都能援”。同时,将军人军属、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社会和司法救助对象、农民工等7类群体纳入法律援助重点对象,让“援助之手”尽可能托起更多群众法律需求。
“感谢您帮我们农民工拿回了血汗钱!”西湖区法律援助中心里,6名农民工师傅紧紧握住援助律师的手。
原来,几位师傅自2021年起一直在某建筑公司项目部做水电工,后因公司回款迟延而拖欠工资。项目部先后两次出具《结算承诺书》,确认应付工资并加盖公章,但仍迟迟不见兑付,几位师傅催促无门后求助到法律援助中心。
谁料到,第一次开庭时,面对“白纸、黑字、红章”的承诺书,公司方拒不认可,师傅们既委屈又无奈。援助律师一面安抚鼓励师傅们的情绪,一面多方奔走收集证据,最终通过考勤打卡记录、简易劳动合同、工作现场照片等证据,证明了师傅们的实际用工事实,这件历时一年多、先后开庭三次的“讨薪案”迎来圆满结局,6名农民工师傅的工资全部兑付到位。
每年岁末年初,杭州都会开展法律援助“无欠薪”专项服务活动,守好老百姓辛勤一年的“钱袋子”。十年来,17.1万件法律援助案件、144.3万次群众法律咨询、100%市域通办……杭州法律援助作为呵护群众冷暖的一项民心工程,用“免费且优质”的法律服务牢牢兜住民生保障的底线。
3从“守法学法”到“尊法用法”
十年,基层依法治理实现“润物有声”
一块大屏、一方舞台,富阳区万市镇彭家村村委会大楼前,正召开一场“村级述法一件事”现场会。
什么是“村级述法一件事”?“简单来讲,就是村干部向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口头汇报依法开展工作的一种机制。”彭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彭立忠解释说,“村民听取汇报后可以现场提问,村干部现场解答,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有法可依。”
村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一问一答”,既是一场公开述法,又是一次全面普法。除了现场会,杭州各乡镇(街道)还创新了“小队会”“协商议事堂”“居民议事厅”等众多民主议事载体,由村社两委干部对照基层依法治理的内容要求,条目式、量化式、口语式、对话式开展述法、普法活动,倾听群众需求,接受群众评议。
在余杭北苕溪畔,走进风景如画的小古城村,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头“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10个大字。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曾因家家户户的高围墙而限制了发展之路。
建墙容易拆墙难,怎么办?2018年,村委在钱三村民小组试点降低围墙,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坐在大樟树下议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摆事实、讲道理,村民们心里的疙瘩渐渐解开,接受了围墙改造方案。仅用83天,小古城村完成了美丽乡村的整体改造。
如今在杭州,与小古城村一样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有39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有566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有2810个。这些地方治理的决策、执行、评估、监督,每个环节都有广大群众充分参与的身影。
法治如雨,润物有声。十年来,杭州从“六五”普法发展到“八五”普法,建立起6类重点普法群体应知应会学法清单,建成475个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158个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打造大运河、钱塘江、西湖龙井茶、西溪等多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带,培育村(社区)“法治带头人”4419名、“法律明白人”16802名……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日益浓厚。
4从“磨破嘴、跑断腿”到“掌上办、指尖办”
十年,矛盾纠纷调解插上“云端之翼”
“遇上矛盾纠纷,除了上法院还能怎么办?”“线下调解路程远、耗时长、成本高,有更便捷的办法吗?”如今,这些问题在浙里办APP中的“浙里调解”应用就能“一站式”解决。
这款涵盖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等资源的数字化平台,前身是杭州市研发的“可信云调解”应用,经过一年多的试行优化,迭代升级成如今的“浙里调解”,成为数字化应用“一地创新、全省推广”的缩影。它不仅可以一键申请线上调解,调解组织的绩效成果、调解员的水平指标全都一目了然,还能随时查看案件进展并给予评价反馈。
插上了“云端之翼”的调解工作改变了往日调解中心“长队叫号”的局面,也让调解员能在每起调解案件中倾注更多心力。
这些年,杭州不断拓展调解领域、吸纳各领域专业人员,壮大调解队伍。当面带愁容的乌克兰籍当事人杰克来到萧山区司法局盈丰司法所涉外窗口向调解员寻求帮助时,怎么也想不到困扰他多日的问题,竟然这么快就解决了。杰克曾是某培训机构的外教,因离职与培训机构就工资、奖金结算等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多次协商无果找到了司法所。为妥善化解这起纠纷,司法所邀请乌克兰籍“洋娘舅”志愿者一起介入。最终,在中外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一致,当场签署调解协议。
十年来,杭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推动调解体系向多元化延伸,调解方式向数字化拓展。如今,杭州已初步构建起“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型调解衔接协同、优势互补”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体系,拥有3715个人民调解组织、近1.5万名人民调解员,每年办理人民调解案件超过10万件,打造出一张服务社会稳定、促进安居乐业的“金名片”。
5从“依法办案”到“案结事了”
十年,行政复议改革践行“法治为民”
“这个月召开了两次座谈会,帮我们解决了不少疑难法律问题,还学习了很多典型案例,真是受益匪浅!”在拱墅区行政复议“5S”助企工作站,一场复议助企利民座谈会得到了众多民营企业家的认可。
今年,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杭州新设了22个行政复议“5S”助企工作站,以Service(一线服务)、Settlement(解决纠纷)、Support(法治支撑)、Survey(民意直达)、Spread(宣传推广)为标准,将行政复议延伸到企业集聚的写字楼、园区里,为企业提供行政复议咨询、案件材料梳理、复议申请起草、当场调解矛盾、法律诉求收集等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在遇到“政企纠纷”时首选行政复议依法维权。
其实,杭州行政复议的贴心服务远不止此。杭州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开展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城市,近年来,先后建立市县两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率先实行行政复议员任命、简案快办等制度机制,推广运用“浙里复议”线上平台,打造行政复议“开放日”等一系列首创性、标志性成果……如今,随着“民告官”那层“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有行政争议找行政复议”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群众、企业的“首选项”。
6从“小切口”到“大用场”
十年,立良法夯实城市“善治之基”
“T3国内出发29号安检通道内,有一名旅客突然晕倒,需要急救!”今年某日早晨5点48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3医疗点接到一通安检人员打来的电话。
现场医护人员立即到场实施抢救,并紧急取来附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随后,救护车赶到,旅客顺利被送往医院抢救,最终脱离危险。
“放置AED真的太有必要了!”机场工作人员表示。早在2021年,杭州就完成了《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的立法并正式实施,不仅明确要求增加全市AED的配备数量,还扩大了AED的配置范围。两年多来,杭州公共场所AED的配置数量已达7019台,建立起全市统一的AED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并联动120急救调度系统,可同步将就近的AED信息推送给求救人,抓住救援的“黄金三分钟”。
《办法》施行以来,杭州已累计使用AED救治达147次,救治复苏成功率达64.7%,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十年来,杭州立足地方实际,坚持以“小快灵、小切口,接地气、真管用”的立法思路,打造了《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杭州市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管理办法》《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等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创制性立法成果,充分回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让城市发展更有底气。
(文中当事人均系化名)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这个冬天,杭州以良法善治的新天堂为名,在如期而至的“法治惠民服务月”活动中,再一次将法治暖阳送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