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旧城改造从中东河综合整治开始 这项工程改变了杭州主城区格局

2023-12-26 09:12:03

特别定制的中东河蛋糕 蛋糕店供图

东河现在位于田家桥附近的景色 记者 岳雁 摄

中河、东河、中河高架、庆春路、八角的庆余亭、浙大一院、五洋宾馆……集体“亮相”在一个方形蛋糕上。微缩景观与现实世界丝丝入扣,真实而又梦幻,形成了一个“蛋糕上的杭州”。

最近,杭州的“芳好好”蛋糕店接到一个特殊订单,做一个“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蛋糕。订单人林先生说,他的外婆参与过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他想把“外婆的青春”做成蛋糕,作为寿礼,庆祝外婆90寿诞。

将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搬到蛋糕上

这也是当年杭州旧城改造的第一步

芳好好蛋糕烘焙店,从去年开始专门做定制的景观蛋糕。老板经常在网上展示一些制作好的山水景观蛋糕。

为了做林先生这只特殊蛋糕,他们用特殊巧克力材料制作成杭州中河、东河、庆春路、中河高架、庆余亭、五洋宾馆等标志性建筑。“重点要求体现杭州的中东河和庆春路。”芳好好的老板说,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将城市核心区搬到蛋糕上。

“从小就觉得外婆特别忙,每天早出晚归。后来有一天,我经过整治后的中河,家里大人说,这就是外婆工作的成果。这时候我才知道,我的外婆,是一位参与杭州大发展的建设者。”林先生说。

他的外婆,曾参与杭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城市大改造——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这也是杭州旧城改造的第一步。

“现在,每次走中河高架,看到上面车水马龙,两边高楼林立,一旁的中河清澈,岸上树木成荫,我就特别自豪。这一切,都有外婆这一辈城建人的功劳。”林先生说,外婆热爱自己的工作,到80多岁还关心着城市规划和建设,近几年虽然记忆力衰退了,但看到这个定制蛋糕时,依然记得自己工作过的地方,感慨万分。

“有太多像我外婆一样的辛勤工作者,将一生都扑在了建设杭州的宏伟蓝图之中。蛋糕很美味,我也想借此向创造这座城市之美的杭州城建工作者致敬。”林先生说。

老底子的中东河

一度是“杭州的龙须沟”

杭州除了西湖、运河、钱塘江外,还有两条“生命之河”,那就是中河、东河。

这是杭州市从南到北贯穿城区的两条人工古河,相距约1公里,开凿于唐代和五代。都曾为护城河,兼有泄洪排水功能,也都是京杭大运河连通钱塘江的重要河道。

到了元朝末年,杭州城扩大了,在如今的环城东路修建东城墙,护城河变成了如今的贴沙河,东河、中河则变成了城内河。

曾经在杭州规划部门工作的顾志法,在中河一巷之隔的地方住了15年,亲眼见证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整治工作。

“老底子的中东河两岸,大都是清末民国初所建的典型水乡民居,人们依河而建,粉墙黛瓦,站在桥上远远望去,屋檐层层叠叠。”顾志法说,老一辈的人,习惯摇着小船,在中东河上穿梭,去菜市桥买菜。

因为河两岸住户众多,住房条件简陋,没有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住户们每天都在中河内倒马桶。

据当时的资料,中东河两岸开设有300多家工厂,居住着约35万居民,每天倒入河中的污水有12万吨以上,其中含汞、氨、硫等有毒物质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污标准很多倍。溶解氧为零,能见度为零,水生物绝迹。

随着河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河水失源,水质黑臭,这两条杭州的生命之河,变成了“杭州的龙须沟”。

东河俯瞰 记者 黄煜轩 摄

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

拉开了杭州旧城改造的大幕

1983年3月,杭州市在上城区横河公园举行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典礼,有关资料显示,这一系统工程包括了10多个单项工程、近500个单位工程。工程之间互相交错,环环相扣。

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超过2.2亿元。可以说,中东河整治,不仅仅是两条河,还是杭州整座城市发展改造的第一步。

河道治理第一步,是引入活水。沟通西湖至中河的水系,并且利用青年路口至开元桥防空洞过水,尽量把西湖的溢流水引向中河。还扩大中河至东河的冲刷力。

“20世纪80年代,杭州不少人参与过中东河清淤工作。”顾志法回忆,中东河整治,共清除淤泥11万多立方米,使河道水深达1.5米。参加义务挖泥的党政军民各界群众达30余万人次。

四堡污水处理厂,也是为了中东河整治而建设,于1988年建成,日处理能力达40万吨。还在中东河下埋设污水截流管1.65万米。后于2012年搬迁至下沙。

除了这些,杭州还开展了一场大型的拆迁工作。

中东河两岸侵占河道搭建的民舍杂屋一概拆除,包括工厂、学校、商店等单位342个,居民7237户,搬迁人口2.7万余人。

杭州还在当年的市区周边新建了20多个住宅小区,安置房建筑面积达到50多万平方米。如今的朝晖新村、古荡新村就是在那时候建设的,这些小区也成为杭州第一批集中住宅小区。

中东河整治工程的另一个产物,就是凤山桥至梅登高桥这段长5.28公里、宽14米的中河路,建成后是市区南北主要交通干道之一,极大缓解了当时的交通拥挤状况。

中河路建好不久,又开始建中河高架以及中河立交。中河立交跨越京杭大运河,直行四车道沟通主城区南北交通,是当时杭州最大的现代立交桥。

设计中河路的建设方案时,当时的规划部门已经意识到,中河路宽度不能适应杭州城市发展的交通需求,但要再向西侧拓宽因拆迁量巨大而不允许。

“当时有专家就提出将中河盖掉变成道路,但这一提议很快被建设部的专家否定了,最后采用了在中河路上建高架的方案,解决交通发展的需求不足问题。”顾志法回忆。

1989年7月,中东河改造一期工程顺利通过验收。通过综合治理,增强了防洪排涝能力,减少了河道污染,死河复活,鱼虾复生,水环境得到改善。

中东河综合治理中,拆除了河两岸破烂的住宅,2.7万余居民住进了配套齐全的新住宅小区,改善了居住条件,还显著地改变了部分旧城区的面貌,为杭州市旧城改造奠定了基础。

如今,中东河“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河里可以看到游船载着游客们悠悠而过,清晨有老人们在河边锻炼身体,傍晚有阿姨们在河边跳广场舞。

春天,河边有桃花、茶花、玉兰花等等;夏天,柳树成荫,遮阳蔽日;秋天,桂花飘香,金黄色的银杏叶铺满游步道;冬天,香樟、松树带来绿的生机。

这两条杭州的生命之河,已成为真正的“人在景中游”诗意画卷。


生活在如今的杭州,我们确实很难想象,过去有那么一段时间,十几口人生活在20多平方米的狭小空间,沿街几十只马桶浩浩荡荡一字排开的生活场景。

杭州这座城市,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它长高,长大了。大片残破欲坠的老房子,在机器轰鸣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耸立的高楼,四通八达的快速路网,连起杭州都市圈的地铁网络。

不用倒马桶,不用发煤炉

我成为我们车间里第一个住进“洋房”的人

“日子过过真是快,刚刚从中河边搬到朝晖的时候,我才40多岁。”家住朝晖的老金,今年82岁,他说,那次搬家,让他最兴奋的,就是搬到朝晖的新房子后,不用再倒马桶了。

“原先我们住在中河边的一个木头房子里,10多个平方米的屋里住了6个人,床铺横七竖八,挤得要命,吃喝拉撒都在屋里解决,倒马桶就是我们家里最头痛的一件事情。”

老金原来住在仙林桥附近,需要走路五六分钟,走到差不多现在庆余亭的位置,才有地方倒马桶,这真不是件轻松的事。

老金和妻子上班需要三班倒,就把倒马桶的活派给了三个女儿。

“装满屎尿的马桶很臭、很重,她们经常推来推去,有时还赖皮,反正谁都不愿意去倒马桶,当我告诉她们搬到新房子里就不用倒马桶了,她们三个人一下子跳起来欢呼了,十分开心。”老金说,看到女儿们高兴的样子,没过几天他就去签了搬迁协议,分到了朝晖的两室一厅,厨房厕所都有。

拿到新房子的钥匙,老金连夜开始搬家。中河边那个曾经十分拥挤的木头房子,逐渐被搬空,最后只剩下了一堆垃圾和一个马桶。老金的大女儿说:“我和爸爸是最后走出那个房间的,走的时候我还回头看了看放在墙角的马桶,又到窗边看了看当时微微泛着臭气的中河,然后关上门——就好像和过去的岁月告别了一样。”

搬到了“枪篱笆”之外——当时还算是杭州郊区的朝晖,虽然上班路途远了不少,但老金却成大家羡慕的对象,“我成为我们车间里第一个住进‘洋房’的人,有段时间同事还轮流上门参观。不用倒马桶,烧饭不用发煤炉,晚上不用闻着中河的臭味入睡,这样的生活在搬迁之前简直像做梦一样!”

一度风靡杭城的杭州话电视剧

讲的就是老金和邻居们的故事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老邻居搬离了中河边,来到朝晖,重新和老金成了邻居。

又过了几年,老房子所在的位置成了一片绿化带,联桥附近建起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也就是如今的庆余亭。

更让老金兴奋的一件事,是搬迁到朝晖几年后,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说杭州话的电视剧《老房子新房子》,“讲的就是我和邻居们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吴冕、白凡等当时的知名演员主演,一共8集,讲的就是中东河改造、沿线居民动迁以及城市发展的故事。

剧情中的哈家、邱家等几户人家,因中东河改造需要搬迁到朝晖,吴冕扮演的哈菊为了多获得一个小套想了很多办法,而邱家临时搭建的小屋,一度被划为违章建筑而无法得到拆迁赔偿,最终经相关部门研究调研,考虑到邱家的实际居住需求,也分到了一套舒适的新房……

曾居住在丰乐桥一带的居民郑大妈说:“邱家的情况真的和我家很相似,毕竟那是一个住房十分困难的年代,而我刚开始也不愿意搬迁,搬到朝晖后,才感受到新房子的舒适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踏儿哥掼啊掼煞的”(骑三轮车威风死了)、“这个亏吃了瞌充都醒了”(吃大亏了)、“老板你煞宽”(老板你慢慢来)……这些地道的杭州话,频繁出现在剧中的对白里,让大家十分亲切,似乎过去中东河沿岸水乡古城的风貌,都随着这些杭州话,出现在了脑海里。

中东河的改造之后

庆春路也进行了拓宽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东河的改造提升基本完成,而杭州老城改造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另一项令杭州市民印象深刻的工程,就是庆春路的拓宽改造。

在一张上世纪60-70年代的杭州老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宽度不到10米的庆春路,以主干道的符号进行标注,两旁密密麻麻地标注有商店、医院、旅馆、饭店以及政府部门等,8路公交车当时是庆春路上的公交大线。在民国时期就已是繁华商业街的庆春路,到这一时期已不堪重负,一度成为杭州市内交通事故频发的道路之一。

1991年10月,杭州决定对庆春路实施全线拓宽改造。

1994年,改造后的庆春路亮相,变成一条宽达40米的东西向城市主干道,也是当时杭州城里最宽阔的街道之一。

由于拆除了路两旁大量旧式建筑,刚完成改建的庆春路尽管宽阔,但街边的空地略显冷清。然而正是这些空地,在杭州的城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92年4月,杭州发布公告,有偿划拨和出让庆春路两侧10块土地的使用权。这是杭州第一次尝试土地公开招标出让,揭开了杭州土拍的序幕。

几年后,这些空地上陆续建起了高楼,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多家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继入驻这些高楼,让庆春路有了“杭州华尔街”之誉。

之后的岁月里,凤起路、建国路等多条老城区的道路都进行了拓宽和延伸,羊肠小道成了通衢大道。在西湖和城站火车站之间,还建了一条西湖大道。

数十年来,这些老城更新与改造项目,为杭州现代都市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起到了城市转型升级的强大推进作用。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岳雁 黄煜轩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