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惠企服务“组合拳” 数字赋能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

2024-02-06 08:25:47

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做好服务与执法工作,杭州市生态环境局靠前服务、主动担当,打出审批服务、要素保障、执法监管和产业帮扶系列“组合拳”,全面实施助企惠企“绿色20条”,助力经济发展,让环境执法充满温度、让企业受惠、让群众放心。

优化环评审批服务 大大提高办事效率

去年10月,《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实验室级生产及相关产业环评制度改革方案》印发,这是杭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实验室级生产”环评制度方向的改革。

杭州东部医药港小镇上的杭州多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搭上了此次改革的“快车”——该单位拟投资建设448万瓶的抗体偶联类制剂产品,可用于治疗实体瘤、血液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对照,该项目属于实验室研发后续转换项目,污染少、价值高,因此仅需在投产前填报《杭州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并同步申请排污许可,可缩短编制环评时间3个月以上、节省费用近20万元。

而这,都是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改革基础上的持续迭代升级。

2023年,杭州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改革,让421个项目受惠,受惠面达32.4%;在全省率先开展“承诺+公证”环评审批改革,惠及7个项目、涉及固投114.25亿元,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3)”和市政务服务最佳创新争先奖;在全省率先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实验室级生产及相关产业环评制度改革,惠及12个项目、涉及固投5.89亿元。

通过加强环评机构服务指导,180余家环评机构和1800余名从业人员开始实施赋码管理、信用打分,进一步提高环评质量、缩短编制时间,该做法获评省钱江智库论坛社会县域创新典型案例。

数字化改革牵引 让执法监管更智能

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为保障水上赛事的环境安全与水质,生态环境部门付出了大量心血与汗水,启用现代高新技术,通过自动监测网络、无人机高空巡查、加密水环境人工巡测等措施,为美丽的水上赛场构筑起可靠的安全网。

一直以来,杭州坚持把数智治理作为提高监管效能的关键举措,深化数智集成改革,持续打造新时代美丽杭州“天罗地网”护航工程。

2023年,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开展高空瞭望、无人机巡查等水气环境智能监控项目建设,并率先在垃圾焚烧、燃煤锅炉等重点企业开展“黑匣子”试点,探索建立“无事不扰又无时不在”的全过程、非现场智慧监管模式,在全省推广。

通过实战实效迭代应用场景,打造重大活动生态环境保障平台,圆满完成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开发浙里宁静、浙里绿游等全省试点场景,集成打造“改革提升—助企惠民”系列场景,入选“2023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将以数字化改革为总牵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系统性变革突破,加快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

先行先试全国试点 创新挖掘行业潜能

为了持续做好全省行业标杆,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先行先试,统筹推进11个部、省改革试点。持续推进杭钢半山基地“水土共治”全国试点,累计修复28个地块、2115亩污染土壤,缩短修复周期近2年,有力助推了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组织25家发电企业参加全国碳市场交易,打造20个省级减污降碳标杆项目,4个区县、7个园区、87个镇街(村社)入选省级试点,数量居全省第一;稳步推进排污许可制度和总量管理制度有机衔接试点,形成2974家核发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11114个审批项目及5202个总量数据的“一本账”,获评第一批杭州自贸片区及联动创新区优秀改革试点。

此外,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还着力强化基础支撑,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挖掘行业潜能,提升环境监管源头动能。2023年,杭州新建首个水质超级自动站和2个饮用水源重金属自动站;建成可检测15项指标的碳监测网络,率先开发碳排放反演模型,完成全国“碳监测”试点任务;迭代升级“AI智能实验室”,节约人力成本75%以上;积极开展生物医药产业污染排放调查、新型污染物分析、钱塘江蓝藻水华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研究。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陈爱民 记者 俞倩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