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绿色”之笔 润“宜居”之城
大运河杭钢工业遗址综保项目公园绿地
奥体核心区
铜鉴湖
示范片区成势、标杆项目亮眼,杭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断为城市向绿、向新、向美攀登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从有到好,从试点到示范。自2021年5月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杭州以创样板做典范为目标,从优先解决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影响大的积水内涝等问题入手,全市合力推进形成了“规划一张图、管理一张网、建设一盘棋、考核一体化”的工作格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目标全部达标,在内涝防治、城市防洪、水环境改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23年年底,杭州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收官,累计建设海绵城市建设达标排水分区342.67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比例为41%;打造10个重点示范片区共24.64平方公里。
城水共生、人水和谐,海绵示范之城款款而至。
厚植“海绵理念”
搭好建管“四梁八柱”
“把海绵城市建设融入美丽杭州建设之中”,遵循这一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号角在杭州全域吹响。
“我们从顶层规划设计布局、常态管控机制落实、强化建设法治保障、创新海绵技术研究等多维度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市海绵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示范期间,杭州因地制宜、系统施策、全域管控,从组织架构到顶层设计,全面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四梁八柱”,形成了“规划一张图、管理一张网、建设一盘棋、考核一体化”的工作格局。
市域一体高效协同,系统化建设推进格局不断构建。
在组织上,杭州建立了“市级统筹、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市领导组+市海绵办+区海绵办”三级行政管理加海绵技术联合组(市区两级)技术管理模式。在规划上,市区两级嵌套编制系统化实施方案,实现“规划—市级系统化方案—区级系统化方案”的耦合。
法治保障高位推动,“三位一体”制度体系持续完善。
2023年10月1日起,《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对当前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经验和做法的总结与提升,从立法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规范和促进,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制度空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走上法治化发展的道路。此外,《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示范区域及优秀项目评选办法》等14项配套制度也相继出台,不断构建起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三位一体”的杭州海绵城市制度体系。
创新技术落地,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最低影响、更好呼吸”。
市海绵办(市建委)结合杭州本地气候、降雨、土质、地形条件,针对难点、重点问题,牵头开展本土化技术创新研究,印发了《杭州市老旧小区改造低影响开发建设指引(试行)》《海绵技术在杭州园林绿地中的应用技术指引》等8项技术性文件,不断形成本土化技术管控标准体系。
一系列机制保障和配套制度层层发力,杭州海绵迎来了“全域开花”。
聚焦“片区更新”
全域海绵“城水相融”
杭州地形地貌多样,兼有丘陵湖城与河网城市特征。为此,市海绵办(市建委)选择特点鲜明、问题突出、示范效果显著的区域作为重点示范片区,通过科学实施源头海绵改造、管网建设提升、河道整治拓宽、调蓄空间建设等工程项目,实现不同类型示范片区的系统化建设思路探索,为杭州市全域建设海绵城市形成示范。
“我们以‘系统规划、全域推进、示范引领、长效管控’为工作原则,重点实施生态修复、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和城市更新等五大领域工程项目,全力打造‘干一片、成一片’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市海绵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共形成西湖铜鉴湖示范片区、萧山奥体核心区示范片区、富阳杭黄示范片区等10个重点示范片区,总面积24.64平方千米,逐步形成区域连片态势。
“连片海绵”是治理内涝、提升城市排水能力等“水安全”问题的良方。
位于萧山区钱江世纪城板块的奥体核心区示范片区,以解决区域内涝问题为重点,排涝流量从原先的每秒12立方米提升到每秒50立方米,雨水回用设施规模超3239吨,基本实现雨水内部循环不外排,并形成了“外排、内蓄、中疏”的城市防汛排水体系,排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
位于西湖区之江地区的铜鉴湖示范片区,通过实施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采用水体调蓄、透水铺装、生态驳坎、低势绿地等海绵低影响开发措施,构建起三江汇区域的大海绵体,极大提高了区域雨洪利用效率及防洪排涝能力。片区内布置了19.53万平方米缓冲浅水区、5.2万平方米人工湿地区,以及1.3公里杉林栈道浅水区,种植水杉、池杉、落羽杉1000余棵,缓冲洪水冲刷的同时还能控制径流污染。
杭州富春湾新城杭黄高铁片区一平方公里综合开发项目金湖水系及景观工程主要通过水系串联、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带和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增加片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其中,金湖作为片区有效雨水调蓄载体,可有效解决片区内涝问题,提高排涝标准至20年一遇。
“连片海绵”也是促进健康水循环以及实现水资源再利用的关键。
铜鉴湖的新建,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容量,为之江净水厂尾水本地化利用创造了可能。据介绍,建设人工生态湿地作为之江净水厂尾水与铜鉴湖之间的生态缓冲带,尾水通过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实现氨氮在每年4月至次年1月达到III类,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达到IV类。“经湿地处理后,每天约有8万吨中水得到利用,丰富了生态用水来源,减少了钱塘江配水的规模。”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干一片、成一片,干一片、美一片。杭州织密的连片海绵正不断优化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水安全,加快建设一座韧性宜居的幸福之城。
满足“民之所需”
群众乐享“海绵生活”
海绵城市建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杭州将“海绵”理念深入百姓生活的细节,努力构建绿色生态高品质生活环境。
“我们优先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对居民生活生产影响较大的积水内涝等问题上下功夫,通过系统治理及内涝积水点‘一点一策’,完成整改。”市海绵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共完成8处历史内涝点和168处易积水点整改,消除比例100%,全力营造“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的宜居环境。
例如,杭州半山路新建市政雨水系统和小流域截洪系统,其中雨水管网按照5年一遇标准建设,截洪系统满足50年一遇内涝防治技术标准。
同时,杭州还将海绵城市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建设、回迁安置小区建设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以及道路建设、绿地建设等市政工程紧密结合,“见缝插针”地将海绵理念融入城市更新,统筹解决老旧小区面貌焕新、配套增补、水环境提升等。
上城区小营街道南班巷小区曾经管网纵横错乱,一到下雨天,漏水、积水是常有的事。通过在小区内停车位、健身步道、公园地板采用透水铺装,雨落管接入高位花坛,进行雨水的下渗滞留,并设置渗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实现了雨水的“慢排缓释”,有效解决了内涝问题。
杭州大型市政园林项目也积极落实海绵理念,建立可供市民游客全年休闲使用的生态绿洲。
运河亚运公园有约6万平方米屋顶绿化、7.2万平方米透水铺装、2.9万平方米下凹绿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40%以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98%。亚运会结束后,运河亚运公园场馆及全民健身中心已服务群众8.5万人次。
钱塘江畔、西子湖边,水清岸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渐次展开。
“接下来,我们将建设海绵城市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顶层设计、规划、建设、管理、投资和奖补等有关制度,加大标准规范、海绵相关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新篇章。”市海绵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